【明報專訊】早前學校收到香港教育大學的邀請信,希望學校能參與一個體驗計劃,目的是為就讀的4名大學生提供一個實習機會,讓她們能親身體驗特殊教育的工作,實習期是3星期;我毫不猶豫,決定參加。
大學生實習 不計回報
過往在曾工作的學校,接待大學或大專院校的探訪,完全是舉手之勞,因為學校的運作很成熟,無論在課程教學、學生發展、復康照顧等範疇,都會有很多經驗分享;而在這間創校接近兩年的新學校,到底我能夠為這幾名大學生帶來什麼啟發?對教育工作有何反思?
於是,我邀請了兩名有經驗的教師幫忙設計這3星期的安排,並提出最基本的方向:期望能讓這幾名大學生除了體驗特殊學校的運作外,還要讓她們了解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雖有障礙,但絕無局限;而且在任何一個教學空間都有機會遇上。
我們把內容修訂了好幾遍,大家都代入了這班實習學生的角度來設想——假設是我,我最期待看到什麼?3星期的光景最想經歷什麼事情?
3星期的實習過程,除了跟有經驗的教師一起學習,還會學習準備教學活動,也會參與學校的流程工作、外出活動等,我特意安排下午的時段,讓有經驗的教師跟她們舉辦講座或分享,內容涵蓋學校介紹、運作需要、學生學習、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學習難點等。
最後的一次講座讓我有機會跟她們做分享,我才發現原來這班大學生參加的實習計劃,純是她們自願參與,不會計算成績或出席。我有點驚訝,在這講求功利的社會下,大多數人傾向計算回報,談利害,但竟然有這群為「好奇」、為將來當教師工作做準備的大學生來參加,我當下大大讚賞她們,也同時感恩業界能有這群有心的準生力軍,教育工作路上豈會孤單?
3個星期轉眼結束了,實習學生跟我的分享:
「來這裏短短3星期,讓我們打破了對特教學生的固有想法,希望有更多機會回去學校再學習。」
「我其中一個目標是反思自己在特殊教育的角色,這3星期讓我重新反思特殊教育的意義。」
「很難得參與學校每一個培訓及活動,希望有機會再來學校協助學生參與活動。」
「我們感受到學校對教育的熱誠及對學生的關愛,讓我有更多的反思。」
虛心發問 主動協助
這4名實習生的回饋讓我更肯定,教育不應只單靠一小眾人,而是如何讓更多人有機會了解特教學生,才能改變社會人士的看法,更加明白到給予機會的重要。
我校教師跟我分享,這幾名實習生很好學,不明白就會問;她們樂意協助學生參與活動,主動提出協助,毫不計較;而且她們很接納學生不同的個性。
還記得我跟這班實習學生分享的一段說話:我校沒有什麼嶄新計劃或項目給妳們作介紹或展示,也沒有什麼高端科技給妳們觀看,但我希望給妳們看到最真實的教學氛圍,每個教職員用心對待學生學習及照顧學生的工作,一點一滴的注入孩子的生命裏,期望讓妳們明白,這是當教育工作最基本的態度,最必須的心態。
薪火得以相傳,全賴點燃火柴的人所守持着的態度。
文:譚蘊華(東華三院包玉星學校校長)
作者簡介:從事特殊教育工作逾廿載,深信特教孩子一樣各有潛質,盼藉特教生涯的經歷,宣揚「有教無類,尊重多元」的精神。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