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只要課堂是屬於學生的,學生便有權選擇學習什麼,他們通常都會學得好、學得起勁。「感•創•做」伙伴學校之一 ——東華三院鄧肇堅小學,其中一個小一常識科課節,就把主場交給孩子,結果,他們一起開心跳街舞、做紙偶、打乒乓球……
這是LBD(learning by doing)小一常識科「愛玩學校園」單元下的「學習有得SAY」課節,透過討論與活動,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要上學,學習是為了什麼。課堂中,教師引導學生討論 ,大家希望一起學習一樣什麼的新事物,有了共識之後,就正式「上課」。
有學生選擇學打乒乓球,一起想辦法把課室化身成乒乓球賽場,有人做球員,有人做球證,連比賽規則也要學習訂立。有學生想學跳街舞,於是教師與學生一起打開YouTube搜尋,全班跟着一齊跳。學生跳得頭頭是道,教師也暫時放下長輩身分與學生一起手舞足蹈。教師在課堂後跟筆者分享,很滿意這一課的成果,學生的表現在自己意料之外,校長看過學生跳舞的短片也很驚喜。
鄧肇堅小學以及不少「感•創•做」伙伴學校的教師們都認為,「學習有得SAY」這課節是很特別的經驗,他們發現原來學生對自己的學習很有想法,當遇到想學習的事物,便會發揮意想不到的想像與創意去解決難題,更會主動協助同儕一起學習。這份對學習的渴求來自學生的自我激發,而非教師的硬性要求。
培養主動態度 自我發掘學習趣味
學生對課堂的投入正好體現了美國心理學家Abraham Maslow在20世紀提出的自我實踐(self-actualization)理論,相信每個人都以滿足自己需求、發揮自己潛能為目標,由此而發展出的人本教育理論 (humanistic theory of learning)就是以學生的選擇權作為教育的中心思想;教育應該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應該鼓勵學生主導自己的學習歷程,這樣學生才有動力參與課堂。
LBD教學其中一項重要元素就是「想法和選擇」(voice and choice),我們致力推動學生自主學習,因為我們深信,要學生有效地學習,必須給予學生適切的空間,減少外在的干預,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達到教師教得少、學生學得多的效果。因此LBD常識科的課堂設計,着重培育學生主動態度,透過多樣的課堂任務,鼓勵學生自我發掘學習的趣味與方法。
說起「放手」,教師有時也會迷惘,不知道如何平衡師生之間的主導權。一般會以為,高年級的學生能力較高,才可以放手讓他們自主多一點;年紀太小的低年級學生,自主可能變成失控,因而放棄給他們選擇。LBD教學理念則相信成功在於不斷嘗試,只要教師在課堂中不斷觀察和調適,就可以逐步建立孩子為學習自我負責的能力,最終成為學習的主人。
曾經有教師跟我們分享,任教LBD常識科以來,最難忘的就是學生十分主動提問、積極投入課堂學習的片段。因為他知道,教師不可能向學生提供所有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夠開啟學生主動發問和尋找答案的動力,讓他感受到自己是教人而不是教書,這是他身為教師珍而重之的滿足感。
文:教育大同「感.創.做」團隊
作者簡介:由教育大同和伙伴學校教育工作者輪流執筆,分享learning by doing理念及最新動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致力蒐羅教育新思維,開拓教育選擇,助大家一起反思,共譜教育的大同世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