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心聲:生死課題學校少談 家長忌諱

文章日期:2023年06月27日

【明報專訊】一直致力推動生死教育的註冊社工梁梓敦(Arnold)指出,本港在這方面,仍以社福界或醫護界參與較多,教育界的關注度還是相對小,「過去生死教育的對象,以長者或重症病人為主,因為他們跟死亡的距離很近。但其實任何年紀的人,都有可能接觸到死亡,例如小朋友都有可能要面對家中長輩或寵物過身,所以近年確是多了些學校,開始意識到要去討論這件事,但課堂比例仍然很小,可能只佔整個生命教育課一至兩堂」。

面對死亡 才懂珍惜生命

學校少談,家庭就更加不普及,「因為家長不知道怎樣跟小朋友談死,不是小朋友害怕,而是家長自己本身害怕,他們擔心開展了這個話題,自己會很傷心,又不知道怎樣去回應或安慰孩子」。

Arnold說,跟小朋友做生死教育,要視乎他的年紀,然後用一些他明白的言語和方法,跟他解說。「小朋友對死亡的觀念,是隨着年紀,慢慢趨向成熟的。因此,你不能夠跟一個4、5歲的小朋友講一些很抽象的概念,例如人死了會去哪裏?有沒有永恆的生命?他是理解不到的。但對着高小或初中學生,你便可以跟他討論一些較深入的話題,例如死亡的意義、生命的價值等。研究說,約12歲後,孩子的死亡觀念已經很成熟,跟成年人沒有太大分別。」

他續謂,生死教育的重點,是要從「死」看「生」。即所有的討論,都是由死亡開始,「要讓小朋友明白,每一個生命都有終結,生命終結是會帶來悲傷,但不用害怕悲傷,因為悲傷背後,反映着我們很愛這個人,可以把這一份愛保留,然後繼續走我們的人生」。談過「死」,更重要是說「生」,「既然死亡是必然會發生,就算怎樣驚慌、怎樣不想,也阻止不到,便要鼓勵小朋友珍惜現在仍然擁有的生命,好好去活、好好珍惜身邊的人」。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5期]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