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GPS:為何要為非華語學生改規矩?

文章日期:2023年07月25日

【明報專訊】自從非華語學生入讀主流學校,部分學校因應他們的宗教、習俗需要,調整學校的規定,改變慣常做法。例如女生容許戴頭巾、在校裙內穿長褲;男生可包頭、戴手鐲等。教師一般皆接受這些做法,然而對於學校更改常規的原因,則大抵有兩種不同的解讀。

特殊待遇 vs. 與時俱進

第一種解讀為,學校的規則必須堅持,只是非華語學生的情况例外,學校才開恩准許他們享有特殊待遇。學校錄取非華語學生,教師既要調整課程內容,也要設計額外教學材料,牽涉到大量工作,負擔百上加斤。而且教師要兼顧華語學生,不能為了少數學生而忽略其他多數學生的需要;否則,就會造成對華語學生的歧視。公平的意思就是,學校規則一致,無論什麼學生,不分種族、性別等,皆一視同仁。學校應採取相同的措施,對待所有學生。非華語學生是自願選擇移居香港,理應遵從本地學校的規定。入學時,宜清楚說明他們對學校的期望。倘若學校遷就他們的生活方式,他們應表示謝意,訴求要適可而止。

教師另一種對學校改變常規的解讀是,規則要與時俱進。學校當年只依照華語學生的需要而訂立規則,並沒有考慮到非華語學生的情况,因此現在有必要修正。部分非華語學生在香港出生,甚至上兩三代已來港定居,既是本港居民,就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學校受公帑資助,就有責任錄取他們。倘若政府已提供足夠資源,那麼教師調整課程、修改教材等,以提供學生應有的學習機會,實在是份內之事。的確,教師要同時照顧華語與非華語學生,學校對不同種族、不同性別學生,要給予平等待遇,毫無歧視。然而,相同不等於公平。如果規則本身偏頗,只惠及某些學生,就算應用於全體學生也不公平。規則若是剝奪個別學生應得的機會,就需要重新修訂。學校應依照不同學生的需要,採納不同措施,因材施教。非華語學生不論何時,皆可提出合理要求,以供學校參考。

免墨守成規 要靈活變通

大批非華語學生入讀本地主流學校,是過往未曾發生過的。教師普遍沒有教導非華語學生的經驗,亦未必修讀過相關的專業發展課程,未能透徹掌握教育非華語學生的理念也無可厚非。值得深思的問題是,華語與非華語學生應如何好好在同一校園中,一起學習,一起成長,互相開闊彼此的眼界?教師宜抱持開放的態度,省思看似理所當然的做法,避免墨守成規,務必靈活變通。香港作為一個持續發展的地方,學校要為香港的未來做好準備,思索怎樣打造一個多元種族、多姿多采的城市。

文:林浩昌(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http://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9期]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