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創航道:適應人工智能時代

文章日期:2023年11月07日

【明報專訊】我曾經聽說過一個比喻,有才華的領導者需要透過博覽群書,填滿知識的「工具箱」;吸收不同範疇的知識,就如為自己的工具箱放入不同的工具,使自己成為「通才」(學識廣博、具有多種才能),以備不時解決管理問題。既然教育是為了培育未來的領導者,那麼現代的學習趨勢不也適用於以上的比喻嗎?綜觀本地的小學課程,學生透過學習不同學科,習得多個科目的知識,基礎科目如語文、數學、常識、視藝等,以及今年公布的《施政報告》所提及將會增加資源的STEAM教學。學生的「工具」早已不缺,在科技的發展、資訊的普及,加上人工智能ChatGPT的突然冒起,讓教師和家長不禁思考孩子的將來會如何?孩子是否已準備好面對人工智能時代?然而,更重要的是如何讓學生懂得使用手上的「工具」。

改變學習模式及方向

相隔多年再踏入大學校園進修教育,我能體會科技的發展為學習方式帶來的改變。教授從開學日起已極力鼓勵我們利用ChatGPT蒐集資料、輔助理解,以至透過與人工智能對話釐清概念。根據教育心理學中的布盧姆分類學(Bloom's taxonomy),知識的學習可以分為6個不同層次: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鑑和創造。人工智能基本上已可輔助教育者前兩項的功能;然而,透過數據演算和理論歸納所得的答案不一定能套用於現實生活。因此,學習要點更重於個人分析和觀點辯論,而學習的結果更大程度是基於各人過往經驗及技巧。由此可見,當今的學習模式及方向正起着新的變化。

社會倚重善用資源通才

這正是Learning by Doing(LBD)課堂方法中強調的「真實」元素,真實不僅涉及生活化主題和素材,還包括如何將所學與現實生活相結合。教育大同透過LBD課堂學習常識科,給予孩子更多空間,讓學生透過動手學習,取代背誦、溫習、考測的學習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學生需要考慮問題所需的素材,在試錯中尋找答案。這正配合教育局於課程大綱中強調的解難能力發展,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習得技巧和態度,就像在獲得「新工具」的同時也學會使用它,讓教育者和學生有更大的空間去探索布盧姆分類學更高的層次(應用、分析、評鑑和創造)。根據高盛經濟學家今年3月發表的研究報告,全球約有18%的職位很有可能在未來被人工智能取代,其中包括建築工程、金融和社會服務等專業領域。這亦意味着社會將來需要倚重的不是執行者,而是擁有應用、分析能力及懂得運用資源的「通才」。

作者簡介:

文:謝欣平(教育大同實習生、香港教育大學學位教師教育文憑(幼兒教育)學生)

由教育大同和伙伴學校教育工作者輪流執筆,分享Learning by Doing 理念及最新動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致力蒐羅教育新思維,開拓教育選擇,助大家一起反思,共譜教育的大同世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4期]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