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維特:撫慰孩子的漣漪

文章日期:2023年11月21日

【明報專訊】學童輕生個案,一宗都嫌多,無奈近月卻屢有發生。孩子是家庭的鏡,也是社會的鏡。除了痛心,又或抱怨制度不善,我們是否有什麼可以做的呢?

推廣身心靈健康的慈善組織「自在社」近日辦了一個名為「如何看學童輕生?如何支持絕望的青少年?」的免費網上講座,3名講者分別是精神科醫務社工、中學輔導教師、青少年工作者。他們從第一身經驗,具體講述了當下青少年的普遍處境和需要。我深深覺得,當中的內容值得廣傳。

「復常」面對適應壓力

當社會病了,病因病徵會在不同層面展現。擔當輔導的馬老師指出,今個學年是自從世紀疫症完結後,校園生活全面恢復常態的第一年,不單是教學課程,還有各式各樣的非學術活動,都以蓬勃的姿態「復常」。從活動意義到時間安排,一切都「充實」而「有價值」。然而,校園的充實步伐不一定是學生能趕上的。無論是學業上、人際社交上,疫情幾年對孩子們留下的影響仍未完全消退。面對適應「常態」的壓力,師生都難免吃不消。

走上絕路的屬極少數,但他們代表了更多孩子在迷惘中的徘徊。馬老師提到,曾有女生找她傾偈,最初只是問「怎麼去愛自己」,幸而教師適時察覺不對勁,女生漸漸釋放情緒激動爆喊,坦言覺得生存沒意義。透過馬老師的聆聽、理解、肯定和接納,學生終平靜下來。

精神科醫務社工Tiny表示,今年9月以來,接觸了許多因企圖輕生或自殘而入院的青少年。她說,這些孩子都有家庭關係的問題,除了有家暴個案,也有的是家中充滿指摘,又或家人之間零溝通、完全冷漠。他們不是因為單一事件而想不開,而是在家庭、學業、朋友關係中屢遇挫折,覺得沒出路而絕望。她分享了3個入院少年的心聲,例如為什麼當初想死、入院後有何感想。她引述其中一人道:「那孩子說,入院後很好,因為終於有人肯聽自己說話,而不是只會罵她、怪責她。她覺得這已經很好了。其實年輕人的需要很簡單,就是有人嘗試聆聽,專心去理解他們,有人明白他們辛苦。對他們來說,這已能解決問題的一大半。」

親子溝通重質不重量

青少年工作者Felix提到,家長與子女溝通的關鍵是「重質不重量」,「專心」地和子女傾談;切勿一邊談一邊顧着滑手機,而是眼看着孩子,放下既有判斷去理解他們。馬老師也說,大人常常會「急於拋建議、教孩子如何解決」,但唯有止住拋建議的衝動,用心聆聽,才會真正明白孩子的狀態和需要。嘗試輕生的學童不一定學業差,當中也有名列前茅的人。而不管學業好壞,陷入絕望的孩子往往「覺得自己不夠好」、「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達到其他人期望」,以至「差到想自己在世界上消失」。

他們看不見自己的內在價值、美好特質,例如善良、努力、有責任感,而是「把自我價值完全建基於外在表現上,例如學業成績,把這些放得很大很大」。直至社工相告時,他們才赫然發現,原來自己擁有值得欣賞的部分。如果身邊的人,能對青少年的內在特質給予欣賞和肯定,他們就能擁有更大的信心去面對壓力。

我想,關鍵也許是,大人們是否擁有耐心聆聽和承載孩子的心理預備?善待孩子的第一步,是有意識地善待自己,照顧自己需要。同時,我們每個都是集體的一員,社會環環相扣,我深信善意的漣漪能夠互相激發、擴展。一個慈念或笑容釋出的溫暖,最終撫慰的,也許就是我們不認識的迷惘學童。但願更多人成為漣漪中的一滴。

註:對講座內容有興趣的讀者,可至以下網址重溫:bit.ly/46dSDdu

文:葉杏麗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6期]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