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講媽:找出生活平衡點

文章日期:2023年11月21日

【明報專訊】星期日帶小朋友去沙灘,觀察寄居蟹,兩兄弟全程投入玩足大半天。此情此景,如斯美好平靜;不過,煞風景的是回家後兩兄弟染上感冒、腹瀉,唯有告假休息。這種周末安排可能並非主流,因為玩,賠上課業(而且學校會繼續派功課,期望病假期間家長自行跟進……)於是很多家長索性不帶孩子往戶外跑,避免他們病倒錯過測驗考試。究竟,是家長怪獸還是學校過分盡責?

調整步伐 處理內在焦慮

執筆之時,公布了學童自殺數字是去年同期的1倍,血淋淋示警,叫人痛心。兒童精神健康問題反映在求學壓力及親子關係方面。和很多港媽一樣,面對本地諸多限制的教育制度,我會有口難言、感到憤慨。雞蛋仔10個月大已經要面試爭取入讀開心學校;疫情期間幼兒網課,家長要伴讀;忽然復常上了小學,社交壓力大增。每個關口都在挑戰家長的情緒智商,但偏偏大部分香港人手停口停,把孩子交託學校全日制課程。但是移民潮殺校,學術排名變得更重要,種種原因之下學校唯有加緊補課。對於這幾年習慣在家「自由自在」的兒童及青少年,周而復始的默書評估令人吃不消。除了政策未能回應社會訴求之外,另一個可怕現象就是網上留言傾向討伐受害者,例如簡單認定是家長要求過高、年輕人一定是「玻璃心」等,在口誅筆伐的年代,我看到大眾積壓着的怨懟,學童及家長的心聲被單一化、邊緣化。

發泄完負面情緒,不代表我習得無助(learnt helplessness)。衷心邀請家長和我一起認識情緒、表達和接納內在的悲憤,調整步伐,咬緊牙關和孩子面對這一個世代的低氣壓。就好像小朋友肚痛屙嘔,這些只是病徵,病灶源於體內的病毒;我們終極要處理的是潛伏在內的焦慮:擔心孩子追不上學歷、爭不到光環、將來就業困難等。作為家長,如果大家都敏感察覺情緒並且反思生命價值,我們會建立更具抗逆力的管教方法,進而能夠支援孩子,就算一起面對教育制度的壓迫,也不至於墮入習慣無助的精神困局。

忘記分享,觀察到沙灘上可愛的寄居蟹,背上的殼看來沉甸甸的,但小蟹們仍然靈巧地「跑來跑去」。每種生物也有與生俱來的求存能力,只要找到平衡點便可以好好活下去。

文:彭梓雅

作者簡介:前懲教主任,放棄鐵飯碗轉型全職主婦,兼職實習社工督導/繪本伴讀導師/家庭輔導員。興趣廣泛,不務正業。最大成就是生了一個「雞蛋仔」,置了一頭家。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6期]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