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拼圖:重組資源 提升家庭幸福感

文章日期:2023年12月19日

【明報專訊】「我哋全家都畀呢個仔搞到氹氹轉,仲邊有時間做其他嘢?」

這是一名媽媽經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女兒剛升中學,而小五的兒子同時患有自閉症、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自從5歲確診,媽媽便為他四處尋找不同的訓練和治療,最近甚至辭去工作,婉拒所有親朋好友的聚會邀請,全心全意陪伴兒子訓練,希望兒子的症狀有改善,在呈分試獲得好成績。

資源分配不均 顧此失彼

隨着評估普及化,「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孩子數目有增加趨勢。不少父母都投放大量資源照顧SEN孩子。「家庭資源」涉及家庭有沒有足夠資源,以及能否有效運用不同資源,以滿足家庭成員的日常所需,從而讓家庭生活有條不紊地運行。每個家庭的資源有限,如何有效管理及調配資源包括金錢、時間和精力,是一門不容易的學問。

當得知自己的孩子有特殊學習需要,出於自責和擔憂,有些父母寧願犧性夫妻相處時間,還有自己的事業和興趣,把家庭中的大量資源傾注在滿足孩子的需求。這種資源投放失衡,對家庭成員的關係有長遠影響。筆者與上述的媽媽面談數次後,發現她的婚姻生活和母女關係出現問題。丈夫早出晚歸,認為妻子對自己十分冷淡。女兒亦覺自己被忽略,升中後開始不理睬父母,整天窩在房間,成績更是一落千丈。整個家庭正處於資源失衡的狀態,家庭關係變得複雜,成員之間支援不足。要重新調配資源,結合家庭內的力量,我們可從以下的「3部曲」開始做起:

1.了解現時資源分配

媽媽可為自己對每個家庭成員付出的心力和時間「打分數」,100分為滿分。例如上述的媽媽認為自己對丈夫、兒子及女兒的資源分配分別為20分、70分和10分。從分數的差別,媽媽可以審視自己對每個家人的關注程度,思考「我是否將太多心力放在兒子上,忽略了丈夫和女兒」?

2.表達對家人關愛

若發現自己忽略了某個家庭成員,應嘗試透過言語或實際行動,如聆聽及鼓勵女兒分享升中後的點滴,向以往獲得較少資源的家人表達關心。

3.建立家庭共同價值觀

製造更多家人共處的機會,如一同外出吃飯、逛商場和遊玩,不單能夠拉近家庭成員之間的距離,增進情感,更可以在過程中了解各人對家庭的期望,從而改善個人及家庭生活。

筆者相信每一個家庭都有豐富的內在資源,只要建立正確的家庭價值觀,便可以作出適合的資源分配,讓每個家庭成員都感受到家庭帶來的幸福和喜悅。

文:郭曉晴(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一直致力凝聚家庭,促進家庭的健康與福祉。我們本着以家為本的服務理念,致力協助市民大眾改善生活,營造以家庭福祉為基礎的關愛社會。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0期]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