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學堂:如何助孩子面對死別傷痛

文章日期:2024年01月02日

【明報專訊】無論是成人還是孩子,我相信死亡大抵是人類最難面對的事情。剛失去緊密連繫的人或者寵物,總會有切膚之痛。除了生活上要重新適應外,思念可能還會繼續伴隨5年、10年,甚至是永久。事過境遷,但偶爾想起仍會觸動痛處。逝者留下的可能是美好的回憶,也可能是未被消化的遺憾。常言道「節哀順變」,然而我們是需要時間去處理哀傷的情緒。孩子也需要時間經歷和消化哀傷的情緒,並需要家長耐心的陪伴和體諒。

當喪親或者寵物離世,孩子會有許多疑問:我們還會再見嗎?他真的不會再回來嗎?他在哪裏呢?大人可能不忍心孩子面對殘酷的現實,心想:我們想為他們再拖延一點時間,待他們成熟一點才知道會更好吧?蒙在鼓裏可能是一種幸福吧?但是,「他只是睡着了」、「他會再回來的」這些安慰的說話會令孩子更加難以處理哀傷的情緒,並對死亡的事實存在偏差的想法,孩子一旦知道真相,更會感到混亂和困擾,或會減低對父母的信賴。

製作回憶作品 抒發情感消化悲傷

哀傷之情需要過渡,記掛之情也需要得到寄託。「我會不會忘記了他?」孩子們擔憂與對方的回憶會慢慢消逝。透過製作回憶作品,孩子既能夠安全地消化悲傷,亦為自己留下寶貴的回憶。年幼孩子的溝通能力較低,透過非語言的方式能夠協助他們表達內在的感覺。以下各種方法都可以作為連繫孩子和已逝者的橋樑。

繪本:繪本不但能夠作為生死教育的教材,孩子亦能夠從繪本故事中支取力量。《豬奶奶說再見》及《獾的禮物》適合年幼的孩童閱讀;《小傷疤》則較適合小學生。

回憶相簿:家長可以與孩子一同製作回憶相簿,協助孩子挑選喜愛的照片,收藏在相簿內,並以文字記錄對逝者的回憶和感受。

回憶書:可以記載孩子與已逝者的回憶,主題可包括「在他身上我學到了……」、「我與他最開心的回憶」、「我想告訴他的一句說話」等,並配合貼紙、繪畫等裝飾。

若孩子目睹創傷的死亡事件,或者哀傷持續影響生活及情緒,請尋求輔導或心理治療服務。

父母分享感受 孩子更易恢復

在生死教育裏,身教同樣重要。孩子的情緒表達方式,有時是從大人身上學習得來的。父母容許自己流露及表達哀傷,願意和孩子一起分享感受,孩子就會較容易消化和過渡這些情緒了。相反,假若孩子看見成人採用壓抑、迴避、掩飾等方式處理哀傷,孩子就會傾向認為情緒是不應該流露出來,也可能學習了壓抑自己的感受。家長讓孩子一同學習以新的方式與珍重的人和寵物繼續連繫,心中惦記,便能夠延續和傳承逝者的精神和價值。

若你希望就是次分享題材作進一步了解或尋求協助,歡迎電郵至counselling@ymca.org.hk,本會將派員與閣下聯絡。

文:鄺永康(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輔導組心理輔導員)

作者簡介: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重視個人身心發展,以及健康的親子和家庭關係。青年會致力提倡品德教育、文化承傳、康樂體育等發展,彰顯「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服務精神。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2期]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