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有教:裝備孩子 強韌抗壓(六)

文章日期:2024年01月30日

【明報專訊】電影《年少日記》中,哥哥有傑和弟弟有俊均有學彈琴,弟弟早已屬「演奏級」,而哥哥則相對落後。後來哥哥苦心練習至略有所成,向爸爸分享喜悅時,爸爸仍然責怪他彈得「㪐㪐㩿㩿」,對斷斷續續的表現感到相當不滿,甚至因此而更換跟有傑關係相當好的鋼琴導師,成為孩子走向不歸路的「最後一根稻草」。

親子間的日常互動,其實是雙方的「心靈橋樑」。平日當孩子跟我們分享着他們的歡樂、成就或困難時,父母如何回應相當關鍵,因為看似簡單的互動,其實牽動着親子關係的深度和品質。當孩子跟家長分享開心正面的事情時,家長以「主動助興式」(active-constructive responding)的方式回應,能夠有效地提升親子之間的情感連結。透過營造一個積極、支持的家庭環境,使孩子感到自在,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同時協助父母更有效地回應孩子的需求,建立彼此間的信任、尊重和理解。

家長可以參考以下的步驟,實踐主動助興式溝通:

一、反映心思:家長以自己的言語反映孩子的說話,以及當中的情感與思想,能讓孩子感覺到父母不單止在聆聽自己的說話,同時在理解並接納他們的內心世界。例如,當孩子開心地分享一天在圖書館的經歷時,父母可以不僅聽到孩子的話語,還進一步表現出對孩子喜悅的理解:「是嗎?今天老師帶你們到圖書館,你看見有這麼多的圖書,很開心吧!你揀選了自己想借的圖書嗎?」

二、共享歡樂:孩子在遊戲時盡情投入,遊戲後回味時仍然開心歡笑,家長不妨以歡顏和笑容來展現出快樂的心情,並表達對孩子的共鳴:「媽媽看到你玩得這麼開心,我也很開心!」家長透過聲音、身體接觸、歡笑來表現出自己也受到孩子的歡欣所感染,共同感受幸福時刻,進一步成為促進親子連結的力量。

三、投入情境:家長可以更進一步將自己「融入」孩子的情境中,共同建構幸福的情景,加深親子連結。例如在《年》中,有傑跟毛公仔「傾偈」時,家長也可以跟孩子一同「聲演」一番,加入孩子的故事,成為孩子故事中的其中一員,例如媽媽(扮演老婆婆)說:「小朋友,你好乖乖,煮早餐給我和小河馬(毛公仔)食,好好味,我估你媽媽好用心教你煮,你又認真學,真替你開心!」

「主動助興式」溝通能夠令親子之間的互動更為豐富和深入,同時也為孩子建立了一個「高品質、強連結」的情感環境,使孩子的身心更健康強韌。

文: 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6期]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