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還有一個多星期就到農曆新年了,經過3年疫情的隔離,一家人能共聚一堂的機會變得尤其可貴,我們更渴望把握這個節日去彼此關心。然而,有些「問候」不但讓人難以感受到關愛,更會阻礙溝通,使關係疏離!正如不少家長的疑問:「明明我想關心子女,為何他們不領情?」或許是因為說了「善意溝通理論」中的「4D語言」(4 disconnecting languages),即4種令人失聯的語言。
「4D語言」包括:
診斷(Diagnosis):貼標籤、比較、批評他人
例句:「細佬如果你再勤力啲,就可以好似表哥咁叻㗎啦!」
否認(Denial):否定他人的感受和想法
例句:「妹妹你唱歌咁好聽,唱畀屋企人聽,唔使怕醜啦!」
命令(Demand):透過命令、威脅,讓對方感到害怕、內疚,非做不可
例句:「你咁無禮貌㗎,舅父舅母叫你啊,快啲同佢哋拜年啦!」
應得(Deserve):強調責任和「應該」
例如:「小朋友就應該專心讀書先啦,畢業之後大把時間玩!」
聽到「4D語言」,子女容易覺得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被忽略,難以感受到家長的愛,甚至不願繼續對話。如果你想和家人建立更親密的關係,不妨嘗試在拜年時多關心彼此的感受,減少評價或比較,「近排點啊你?返學有無壓力啊?」,相比起「你考第幾呀?」更有效表達關心呢!
善意溝通四部曲
我們「夥伴學校」一名媽媽分享,她向來都用家長式說教、命令、催促,甚至責罵的方式與兒子溝通,在參與我們的「善意溝通工作坊」和「家長共學小組」後,才驚覺自己平日說的就是「4D語言」。
及後媽媽嘗試在家中改用「善意溝通四部曲」,包括第一步,客觀描述子女的行為而非評價;第二、三步,同理孩子行為背後的感受和需要;以及第四步,提出請求。有一次,媽媽因為已夜深,不容許兒子繼續玩手機遊戲,兒子隨即情緒激動,對媽媽拳打腳踢。媽媽選擇先冷靜和同理自己的感受,然後嘗試理解兒子的感受和需要,再慢慢跟他傾談。
媽媽問兒子:「媽媽見到你好想打機,係咪啊?」兒子立即大喊說:「係呀!」媽媽接着問:「你係咪因為𠵱家無得打機,所以唔開心?」兒子點頭。媽媽續道:「因為你聽日一早要返學,如果𠵱家唔瞓嘅話,媽媽擔心你聽日無精神上堂。我希望你𠵱家即刻去瞓覺先,媽媽應承你,我哋星期六放假再一齊玩。不過,我都希望你下次可以有禮貌表達你的訴求,我知你一定做得到!」因着媽媽的理解,兒子也平靜了下來。
每次聽到「夥伴學校」家長的轉化故事,我們都十分鼓舞,也再度肯定家長教育對於提升學生身心靈健康的重要。因此「感講夥伴學校計劃」一直堅持以全校參與模式與學校合作,致力賦能教師與家長學習善意溝通,因為我們相信影響學童成長最深的,是最常接觸他們的老師和家長。教育局於2023/24學年推出「校園.好精神」加強推廣校園精神健康的措施,亦涵蓋一系列的家長教育,包括與十八區家教會和校長聯會合辦家長講座,還有批出「家長學生.好精神一筆過津貼」和「守門人」訓練等,對此我們感到十分雀躍,希望更多家長與我們一起轉化家庭的溝通文化。
最後,我們邀請家長在新春假期多了解子女的感受同時,不忘好好照顧自己。我們也鼓勵學校投放更多資源在家長教育,促進家校合作,提升學生身心靈健康。
文:李楚倩(「JUST FEEL 感講」項目主任)
作者簡介:註冊非牟利機構「JUST FEEL感講」的願景,是轉化學校和家庭的溝通文化,透過支援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攜手共創同理心校園和家庭文化,提升孩子的身心靈健康。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