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最近辦學團體舉辦親子藝術交流團,這已是創校以來第三次的親子活動,更特別的是,能夠帶着學生走訪內地,體驗佛山的藝術文化,實在難得。
這次活動由屬會3所特殊學校聯合舉辦,籌辦目的是讓有美術潛質的學生透過參觀及體驗活動,增加對藝術創作的興趣,到訪內地交流,拓闊視野。最難得是參加的學生沒有年齡限制,只要對學習藝術有興趣,同時獲得家長的參與及支持,就可參加。4天3夜的旅程,讓每一個參與的家庭都盡興而回,值得。
同行的家長日常各為生計、各有所忙,有的很少參與學校活動,家長間聯繫多在社交媒體聯絡,能確確實實地相處幾天,得來不易。參加的學生智能和理解能力不同,情緒表達也各有特色;因此,要面對新環境、他校的同學及教職員,當然需時間適應,儘管學生的行為或情緒怎樣難適應,家長互相包容,甚為重要。
家長包容 培育子女同理心
車廂中有學生因為對於外出,表現興奮又焦慮,於是不期然便叫起來,我的一名學生——志明聽到了,就用英語對他說:「Please be quiet.」請他安靜。兩個從不認識的人,怎會明白對方的要求及感受,於是這名同學繼續叫,志明又繼續請他安靜。志明的媽媽嘗試跟他解釋,安撫他。我告知志明,這名同學因為從未試過遠遊,他心情很緊張,覺得不舒服,所以表達出來。
志明聽罷,思索了一會,問:「為何他會不舒服?」我們說:「因為他未試過離開香港,要遠遊幾天,所以表現特別緊張。」
學生點了頭,又看看這名同學,然後就沒有再要求他安靜。往後幾天,我觀察到志明媽媽很有耐性跟他講解事情,兒子每看到新奇的事物,很自然就發問,媽媽從不覺得煩厭,而且鼓勵他嘗試,引導他思考。怪不得,這名學生平常很有自信,樂於表達所思所想。
幾天的行程,那邊廂的同學總會間斷地發出叫聲,他的媽媽努力地用我們行內的行為矯正方法幫他適應,其他家長看在眼內,盡是體諒及包容的眼神。這名同學開始適應了,情况稍有改善。我有機會跟媽媽傾談,媽媽原來很積極及努力地修讀了很多課程,學習怎樣處理兒子的情緒及行為狀態,看着媽媽拿着的文件夾,「專業」地記錄孩子的表現,又跟他訂下規則,她這份積極態度,實在令人佩服及欣賞。
行程臨近完畢,家長分享,大家都非常珍惜參與是次交流團的機會,因平常根本無法參加普通的旅行團,怕製造麻煩給其他團友;但是,由學校舉辦,家長的壓力都放鬆了很多,因為大家都願意彼此包容及體諒。一個旅程造就了兩個不同群體的認識及互動,從不了解到互相包容,整個過程短短幾天,正是這旅程最珍貴之處。
換位思考 改變自身態度
我相信這個想法很正常,彼此「過來人」,一定能夠感同身受,大家自然會多點同理心;可是……志明請對方安靜的「直接反應」不就是社會大多數人不了解有特殊需要人士的反應嗎?大家的好奇不就是當初接觸時的疑問嗎?只是,志明有機會聽媽媽的解釋,有機會學習從別人角度思考困難,於是改變了自己的想法、行為及態度。
接納從來都不複雜,改變只在於自己的思考及看法。
文:譚蘊華(東華三院包玉星學校校長)
作者簡介:從事特殊教育工作逾廿載,深信特教孩子一樣各有潛質,盼藉特教生涯的經歷,宣揚「有教無類,尊重多元」的精神。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