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女無方:當孩子走上了父母曾經鋪的路

文章日期:2024年04月09日

【明報專訊】日前與友人看了《奇蹟列車》這齣電影。電影根據尼古拉斯.溫頓爵士的真實故事改編,講述他在1938至1939年二戰開始前,幫助大批居住在捷克斯洛伐克的猶太兒童逃亡的事迹。當年29歲的溫頓定居於倫敦,是一名股票經紀人,本來計劃到瑞士放假滑雪,但由於在布拉格的朋友請求溫頓幫忙救助當地猶太難民,於是溫頓改為前往布拉格幫助他。電影其中一幕是溫頓母親擔心兒子安全,勸他不必一定要去,溫頓的回應是這種幫助人的價值觀是母親的教導,母親無奈地沒說什麼。以溫頓當時的背景,他大可不用去也不必去,但他終究出發了,並且於看見難民的景况後,決定親自拯救猶太兒童。當他撥通電話,耳筒傳來母親擔憂的聲線詢問何時回家時,我竟希望溫頓能立即回到只有他一個親人的母親的身邊。若如我所願,之後就沒有拯救669名兒童的動人事件,獲英國女王伊利沙伯二世授予溫頓爵士爵位的榮譽,以及這齣電影。

興趣重要還是麵包重要?

蘇菲3個月大時,我開始跟她看書講故事,每天堅持,盼望她喜歡閱讀。後來她還是愛上沉浸於書海中,研究她的語言文字。中三那年蘇菲參加的學校辯論隊有機會代表香港參加國際模擬法庭比賽,出發前校長鼓勵她們,問她們將來志向,所有隊員都回答入讀法律學院,只有蘇菲表示要讀語言學。那次我知道她開始認真了。到了蘇菲高中,多少朋友勸告,以她語言能力,應報讀法律系,以工作前景為重。我也不是全然豁達,跟蘇菲討論多次,興趣重要還是麵包重要,最後是我當年種下的種子得以萌芽,蘇菲是鐵了心要讀語言學。畢業後工作半年,蘇菲深切明白自己薪金不及其經濟系畢業的同學,也知道研究之路不易走,但仍堅持要繼續進修語言學。

不少父母在孩子小時,琴棋書畫,各方面積極培養孩子興趣能力,不惜聘請最好的老師,總希望其天分得以發揮,能在某些範疇有出色表現。當然,作為父母也深知要灌輸孩子正確價值觀,盡心教導,希望孩子品德端正貢獻社會。若當年被迫練琴的孩子真的要走音樂路,樂於助人的孩子決意要付出自己貢獻社會,當父母的是倍感欣慰還是會堅決反對?

協助孩子完成心願

電影中溫頓的母親得知兒子決心後,沒有阻止沒有勸說,而是協助兒子完成心願。到兒子獲頒爵士爵位、電影上畫,母親也早已不在人世,不能見證兒子的榮譽。

我不知蘇菲的研究路能否成功,也許她只是寂寂無聞地做着她喜歡的事,也許我也見證不到她的成功,我所知的是堅持要走這條路的她,是我努力培養教導的。

文:蘇菲媽

作者簡介:中學副校長,女兒蘇菲中學畢業後負笈英國牛津大學。深切體會培育子女的迷惘,有意栽花花未必發,也非無心插柳柳能成蔭。如今借位分享蘇菲成長路,希望同思貼地教育。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6期]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