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去年在偶然的機遇下,發現吃剩的日本蜜瓜種子發芽,靈機一觸,上網找一些家居種植蜜瓜的資料,試試在花槽播種,買有機泥土和肥料栽種。在恆常的修剪和護理下,想不到幾個月後竟然長出比蘋果還大的自家種植蜜瓜果子(見右圖),這種「自食其果」的喜悅實在難以言喻。
今年想再接再厲,以為自己有過一次成功經驗就變成種植達人了,懷着興奮的心情,由培植幼苗開始都是似模似樣的,怎知今次的植物就是沒法長大,不久更出現爛葉,最後全軍覆沒,失敗收場。
「為何上次成功,今次失敗?」、「我今年所做的與去年都一樣,為何結果不一樣?」、「是否種子的品種出現了問題?」我正在埋怨着之際,太太說了一句:「不是每一次栽種都會有收成的。」
我帶着智者的忠告,將埋怨化成反思,檢視自己有什麼步驟出了錯,期待下次再出發。
企圖倒模 教學失效起點
忽然靈光一閃,這豈不也是每一個推動經驗學習法(Learning by Doing,LBD)教師的寫照嗎?每年大家都懷着興奮的心情,在課室播下LBD的種子,為學生設計不同學習體驗,悉心的栽種,以循循善誘作肥料,以每天的愛心作陽光和水分,讓學生能活潑地學習,結出成長的果子。看着學生的照片和學習紀錄冊的回饋,也是難以言喻的。
但當教師累積了一定經驗後,很容易以為只要我跟着以往做法,就能得到相同結果,這也是一個教學失效的起點。因為我們忘記了每一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忘記了我們是栽種的園丁,不是倒模的工人;我們栽種的是花園,不是確保產出穩定的工廠。在繁忙的教學工作中,教師很容易對自己身分出現迷失,緊記自己是園丁的身分是反思的第一步。
反思的第二步就是從園丁種植中找到對教學的啟示﹕
1. 教師的預備工夫就是好的土壤
正式種植前,園丁要先做除草、鬆土等工作;這好比教學上的備課,如何建立友善的課堂氛圍?什麼做法可以更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有哪些工具可以便利學生回應?如何加強學生與教師互動,一起建構學習?怎樣的分組可以協助學生之間的討論。此謂課堂的土壤。
2. 四元素就是均衡的養分
園丁要明白不同植物對養分的不同要求,適時和適量地加注;這好比LBD課程的四元素,要均衡和恆常地在課堂中實踐。課堂的學習活動是否與生活相關(authenticity)? 學生是否有足夠的機會表達和選擇(voice and choice),實踐自主學習?課堂活動的探究(inquiry)是否足夠?課堂設計在幫助學生投入(engagement)方面有多大的效能?
教師藉着檢視和實踐四元素,回應學生的需要,讓不同需要的學生可以各取所需,一同成長。此謂教學的養分。
3. 教學的溫度就是無價的陽光
無論園丁多努力,令植物成長最重要的卻是來自免費的陽光;園丁是不能控制陽光的,但教師的教學熱誠卻可以發揮太陽的功能,潛移默化地給予學生成長的能量;雖然LBD將很大的學習權交還給學生,但教師教學的情感在激活學生的學習態度上尤其重要。此謂教學的溫度。
教師要緊記自己是「栽花人」,有責任清除任何阻礙成長的雜質,並加入所有成長需要的養分,以無比的教學熱誠加持,才能讓學生茁壯成長,合起來學生們可以成為不爭妍鬥麗,卻互相輝映的一個美麗花園。
文:杜一選(教育大同學校同行者)
作者簡介:由教育大同和伙伴學校教育工作者輪流執筆,分享Learning by Doing 理念及最新動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致力蒐羅教育新思維,開拓教育選擇,助大家一起反思,共譜教育的大同世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