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女無方:追究原因還是解決問題?

文章日期:2024年07月09日

【明報專訊】這星期病了,立即去看醫生,醫生問過徵狀,開了些藥,吃了兩天,卻沒有好轉,再試另一種藥,休息過後,總算慢慢好過來了。這生病康復的過程誰也經歷過,關鍵不是因為找出哪天着涼,還是被某人傳染,而是如何對症下藥。

小病是福,我們大多不會去追究原因。但人生遇上大小不幸事,我們總會先問為何。懷着蘇菲初期,曾因出血入院,當日嚇得慌張的我不斷問為什麼,是我站立得太長時間?是我步行姿勢不當?我吃錯了什麼?一名已有3個孩子的同事很有權威地說:「不要問為什麼,放鬆自己,現在立即去醫院。」最後當然順利生下蘇菲,至於當時為何出血,記得醫生說過:「不知道,醫學界仍有許多未解答到的問題,盡力處理好,無事便好了。」

不對症下藥 孩子易諉過他人

許多事情都不易找到原因,又或者原因太複雜,怎能一言以蔽之。為什麼成績退步了?為什麼沒朋友?為什麼比賽輸了?孩子如何面對一連串「為什麼」的問題?為了保護自己,也許會找各種藉口,歸咎其他人或環境問題,教師教法不好,班上的同學都不好,評判的評審有問題等。有時,我們也喜歡聽這些原因,因為那終究不是孩子的問題,心裏好過多了。但細想,是否換了教師、換了班、換了評判,結果會不同?不知道。只知道若不是對症下藥,久而久之,孩子可能容易養成以此類藉口繞過問題,避過責任,父母也許不自覺花心力解決周遭問題,以代替面對孩子或自己的問題。

養成思考解決問題習慣

不輕易歸咎於他人或環境之過,也不要孩子承擔過於他所能擔當的,評估孩子的狀况,以解決問題取向來與孩子溝通,詢問「該怎麼做呢?」、「可以做什麼來改善情况?」將焦點放在孩子本身所能採取的行動上,讓孩子養成思考解決問題的習慣,而非將問題外判。這做法說來輕鬆,但實踐起來有難度,因為我們都不想接受問題的出現,所以我們都要為問題找個「合我們想法」的原因,心理上才能接受到。不如我們接受孩子成長總會遇到問題,重要的是如何去解決,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嘗試、願意去解決問題。

與其找一個無細菌環境生活,不如增強抵抗力,病了便對症下藥,對於許多未知原因的問題,盡力處理就好,人生還是要在磨練中成長。

文:蘇菲媽

作者簡介:中學副校長,女兒蘇菲中學畢業後負笈英國牛津大學。深切體會培育子女的迷惘,有意栽花花未必發,也非無心插柳柳能成蔭。如今借位分享蘇菲成長路,希望同思貼地教育。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9期]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