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兩間科技公司響應美國總統特朗普,把旗下地圖應用程式中的「墨西哥灣」改為「美國灣」(Gulf of America);前者名字起源於16世紀,沿用多年。其實地理名字變改,非自今日起,也不會止於今日,正好應了2000年前老子《道德經》開首第二句「名可名,非常名」,大意即是,一個名字,若由人命名,這個名字就不可能永遠存在,因為時移世易,後世有權命名的人,隨時換了新天。
較早時,兒子發現他就讀的學校,在一個地圖應用程式上被「惡搞」改名,既覺好笑,又感無奈。其他學校,同病相憐,也經歷了不知多少次的「惡搞改名」風波,例如某中學變成「監獄」,某中學變成以該校某教師命名的「紀念中學」,某中學變成「減智」,某中學變成「地獄」,某中學惡搞名字變成與色情和屎尿屁等惡俗趣味掛鈎……不久,假名字消失,地圖上的校名恢復正常。
《花生漫畫》不是原名
名字,往往牽涉到權力,政權易手,很多名詞都會轉換,例如香港日治時期,皇后大道被改成「明治通」,彌敦道變成「香取通」,太子道變成「鹿島通」,西營盤變成「水城區」,石塘嘴變成「藏前區」,皇后像廣場變成「昭和廣場」,兵頭花園(香港動植物公園)變成「大正公園」。記得好多年前在一間右派背景的報紙實習,發現編輯提到某政權的領導人的官銜時,還務必加上一個「偽」字,以示「正名」。
近讀港漫復刻版中的黃玉郎傳,他提到最初前輩給他改名「黃玉郎」,心裏其實是千萬個不願意和不喜歡,可是改了名字,漫畫確實暢銷,他以後就一直採用。另一個例子是,美國以至全世界賺錢最多的漫畫家舒爾茲,創作了風行世界的《花生漫畫》,可是 PEANUTS之名,是組稿集團某負責人的「強行改名」(按:原名為Li'l Folks),漫畫家一直不喜歡……
每次發現某名字不是原作者喜歡的名字,卻「被迫」採用,總是為當時的創作者難過。不過,莎士比亞說過,玫瑰換了名字,其香如故。好作品始終因為是好作品,結果大受歡迎,算是彌補了創作者當初的不悅甚至憤恨。看了更多名字「可怕」而成功事例,我漸漸有點同意莎士比亞先生的說法。
不知有何好笑
然而,只要轉念一想,想到關於名字的一些笑話,我又會覺得莎士比亞完全錯了:名字還是重要的。
朋友告訴我一個真人真事:某年某月,一名北方人移居本港,初會港友,自報名字:「我的名字,單一個史字,歷史的史。」眾人一聽,無不噴飯。這名北方友人丈二金剛,摸不着頭腦:心想:「史者,古之官名,記事之謂。史字典雅,有何可笑之處?」最後忍不住問我朋友:「我的名字有問題嗎?」友人答:「沒有啊。」那人續問:「那其他人為什麼笑?」友人好奇,追問:「你全名是?」那人答:「我姓賴,叫史,全名是賴史,不知有什麼好笑?」
文:張帝莊
作者簡介: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既是悠閒的寫字人,又是忙碌的爸爸。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4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