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在英國網上群組看到有人招募義工到老人院舍,分享中國人慶祝農曆新年的傳統文化和活動。作為在英國組織中文繪本共讀活動的策劃人之一,覺得是難得的機會,讓小朋友向英國人介紹農曆新年。不僅有助移居英國的孩子傳承文化習俗,也讓當地人認識這個對華人極具意義的節慶。
於是,我們這群定期聚會共讀中文故事書的香港小朋友隆重登場,來到一間長者院舍。孩子們以《十二生肖的故事》繪本為藍本,分別扮演生肖動物、玉皇大帝、土地公等,生動演繹生肖的由來,以及12種動物如何競逐成為民間曆法的代表。除了話劇表演,我們其中一名香港媽媽還介紹漢字的象形特點,教導長者寫揮春和派利市,親身體驗農曆新年的傳統習俗。
建構氛圍方能傳承文化
文化習俗靠代代相傳延續,但身處異鄉,要向孩子傳承實在不易。我們期望孩子保留父母珍惜和重視的傳統文化習俗,卻總覺得缺少了些什麼——這裏沒有「收爐」前的忙碌,初一不是公眾假期,聽不到熟悉的賀年歌,更看不見店外貼着「恭喜發財!年廿八收爐,初七啟市」的告示。
在缺乏外在環境薰陶下,我們只能靠幾戶香港家庭聚在一起,年尾一同蒸糕、炸角仔;年三十多煮幾道菜餚團年,在家擺放全盒,正月第一個周末就四出互相探訪團拜。讓小朋友品嘗傳統美食、接收利市,也安排共讀農曆年主題的繪本;再加上籌備探訪長者的義工服務,透過家長們用心建構活動,文化傳承才得以實現。
文化傳承的深層意義
有些家長或許會感到矛盾:既然決定移居他方,要不徹底融入當地文化,為何還要堅持這些舊有傳統?况且孩子們未必對傳統節慶感興趣,也許還會疑問:「這裏的人都不慶祝,我們過傳統節日有何意義?」這樣的提問,令一些父母對習以為常的節慶習俗有更深的思考。
談過年的事,對孩子來說有很多「生字」。「什麼是爆竹?」、「年獸是怎樣的?怎麼可以又在香港又到英國?」邊播放爆竹短片,邊跟女兒細說以往回鄉和在家過年的日子,告訴她們「過年要熱鬧,俗語云『爆竹一聲除舊歲」』!
「每年初一,我們先到公公婆婆家、再到姑婆家拜年……而媽媽最愛的活動就是年廿三晚幫公公婆婆包利市和準備全盒!」孩子聽得津津有味。大多數孩子對父母的成長經歷都充滿好奇,聽父母的成長故事讓親子間建立親密的關係;身教及言傳讓傳承傳統習俗和文化更立體。「落地開花;富貴榮華!」論盡地打爛一隻碗的筆者,總會喃喃自語地脫口說。
「爸爸媽媽,你年初一真不會洗頭冲涼嗎?」孩子天真地問。筆者笑咪咪答:「在香港和鄉下地方,大年初一都好忙,天氣又冷……而且太婆話初一我們都有滿滿的財氣和祝福,洗掉了就好浪費囉……」
文:馬學駿、黃語恩
作者簡介:夫妻育有兩名女兒,將靜心及善養的理念融入親職中;熱愛走訪自然及推動身心靈健康活動。著有《陪孩子學靜心 從心做起的教養》及《生命行者-生命教育教材套》。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4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