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昨天,楊太跟女兒有個對話,讓她很傷心和難過。
她說:「女兒最近忽然很抗拒,不希望我接送她上學。她投訴我,說我沒有花時間陪她。」「我心裏不明所以,多問兩句,她就不耐煩。我告訴她,媽媽每天接送你上學放學,帶你去學畫畫、學游泳,有時候做完功課,又會帶你去餐廳吃下午茶,為什麼你還說我沒有花時間陪你呢?」
女兒說:「因為你不關心我,你不緊張我!我不想你接送我了!」楊太聽完之後更懊惱,就問:「我怎麼沒有關心你呢?上次你游泳的時候突然抽筋,我不是立刻帶你到保健室嗎?」
女兒說:「但是我坐在保健室裏,我一直哭着喊痛,你就一直跟我說不要哭,然後我跟你說,我很害怕,你就突然發火,叫我不要發脾氣。」楊太跟女兒解釋道:「你那個時候情緒很失控,你知道嗎?抽筋是很正常的事,我是不是告訴過你游泳前要做熱身,你就不聽!」女兒嘆了一大口氣,說:「其實那個時候,你不在也行!你好煩!」
楊太難掩傷感的神情,她說她知道女兒會長大,有一天她會離開父母,有自己的生活,但是她現在才12歲,難道女兒這麼早熟,現在就不需要父母了嗎?
成長如行山 青少年需要「心的貼近」
後來,我分享了一個行山的比喻。子女的成長就像行山一樣,會經過高山,也會走過低谷,但我們陪伴子女經歷這些成長階段,可以有不同的方式。
第一種方式:你替子女準備好所有行山裝備,然後帶他們到起點,對他們說加油。子女自行出發,而你直接在終點等子女出現。
第二種方式:你和子女一起準備好行山的裝備,雖然大家步伐不一致,但你對子女說,不如大家一起出發,沿途一起欣賞風景,但過程中沒有溝通和傾談。
第三種方式:你和子女一起準備好行山裝備,大家一起出發,沿途一起欣賞風景之餘,過程中有很多真誠的溝通,雖然簡單但有深度的交流。
我問楊太:「你猜女兒渴想的陪伴,是哪一種行山方式呢?」
楊太女兒渴想的陪伴,不止是媽媽帶她去不同的活動班,游泳抽筋時,帶她到保健室,也並非只是有空帶她到餐廳吃下午茶而已,而是藉着這些生活場景,經歷到心的貼近,但同時可以完成要做的事情。
20多年生命教育的經驗,我陪伴過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成長。這代青少年需要的已不再是生活的供應(因他們大多的生活需要已被滿足),而是心靈關顧的需要。
他們渴望經歷的是──父母關心的是「我」,而不止是「我的問題」;不止是出現在一個地方,卻心不在焉,而是能夠全情投入,一同經歷;彼此不是只有角色上的要求,同時也可以呈現有血有肉、真實的自己。
願每個家庭成員都能夠經歷心的貼近和真實的陪伴帶來的暖心和歡愉。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4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