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HKPEA早前與聖方濟各大學兒童及青年研究中心合辦「AI世代下的親職意義和成長研討會」,探討人工智能如何影響家長教育。陶兆銘既是當日講員之一,亦是台下觀眾,他綜合一眾講者意見後,作出4點總結︰當講及AI和家長教育,一定牽涉parenting和parenthood的課題;其次,家長需要對AI有認知;再者,AI並非洪水猛獸,運用在家長輔導層面,有一定幫助;但AI不能取代家長與子女之間,或是家長教育工作者與家長之間,彼此的真實同在和分享人生經驗。
「當日有與會家長問到,如果子女假手ChatGPT做功課,怎麼辦呢?又或是現在很多AI聊天機械人都有不同角色,可化身男朋友、女朋友等,假如孩子過於沉醉在虛擬世界,分辨不到真假,又怎算呢?」陶兆銘指出,這些都是parenting的課題,但同時亦是parenthood的問題,「當日參與討論的朋友也有說到,為什麼小朋友要沉醉於虛擬世界,那一定是真實世界出現了問題,令他無別的選擇,或者只能選擇虛擬世界。這會否是因為家長太過沉醉於工作世界,忽略了和子女共處、同在的時間呢?因此,即使這是一個parenting的課題,其實家長都需要從parenthood入手,返回自身的成長歷程」。
他補充,在AI世界中有很多可能,因此,家長首先要有認知,否則容易自亂陣腳,會很驚、很擔心。陶兆銘又引用當日另一名講員、HKPEA榮譽顧問陳廷三所言,AI並非洪水猛獸,科技發達,是有助促進人類進步,若能善用和盡用AI,不論在生活或為人父母上,都會帶來裨益。
無法替代「同行者」角色
梁紹龍舉出一個善用AI的例子,「我當日負責帶領其中一個分組討論,有媽媽分享,AI實際上幫到她減省教小朋友做功課的時間,若能好好運用減省出來的時間,跟孩子一起玩、一起相處,絕對是美事」。
除了在parenting,AI在parenthood亦有很大貢獻。陶兆銘透露,使用AI聊天機器人作為家長輔導的方式逐漸流行,因為它有3「A」優勢,「第一個A是Affordable(可負擔),因為對經濟狀况不太好的家長,如果要他們付費上家長教育課程,或者見輔導員,其實都不容易,但透過AI聊天機器人獲得教育或輔導服務,很多時都不需要金錢,或者很便宜;第二個A是Accessible(易接觸),基本上,AI是24小時運作,家長任何時候想拿意見,都可獲得即時回覆;第三個A是Anonymous(匿名的),或許有些父母,尤其是爸爸,不想被人知道自己正在面對一些困難,用AI Apps求助,就無人會知道」。
不過,雖然AI可為家長教育帶來正面影響,但始終無法替代親子間的「骨肉」關係,又或者家長教育工作者的「同行者」角色。「我曾經叫AI聊天機器人講述一下個人不開心的經驗,它很直接告訴我︰『我無的,我是沒有自己的經驗。』但無論對子女或家長來說,能夠有人向自己分享人生經驗,這才是最寶貴、最有價值的東西。」陶兆銘語重心長地說。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4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