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學堂:引導子女表達內心感受

文章日期:2025年04月08日

【明報專訊】某天逛商場,從遠方聽到大叫大哭的聲音,整個商場的人都望向同一方向,看到一個小朋友在地上嚎啕大哭,旁邊的父母則不知所措,母親不停問孩子發生什麼事,父親則用嚴厲態度叫他不要哭……當父母遇到孩子不懂表達需要及內心感受時,應該如何處理及引導呢?

先管理個人情緒

父母在處理以上情况時,或會不自覺地用了自己的想法去處理,認為孩子一定是鬧脾氣、不聽話,甚或以負面情緒去應對。像以上例子,父親為了控制兒子的情緒,表達出嚴厲的態度。久而久之,只會破壞親子之間的關係,慢慢讓孩子習慣不願表達或不懂表達自己。所以當父母處理孩子的情緒時,首要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即時支援情感

父母緊張自己孩子是毋庸置疑的,但因希望孩子改善問題而無意中忽略了他們的需要及感受,便會錯過了支援感受的黃金時間,令孩子感受到不被理解,因而抗拒與父母溝通。當孩子不停哭及鬧脾氣時,家長可以給孩子一個簡單的擁抱及搭肩,待其情緒穩定下來,再慢慢了解他們的需要及背後原因,這樣會大大提高孩子說出內心感受的意願。

要幫助孩子表達感受,除了以上的即時引導,最重要是建立一個良好的家庭關係,讓孩子培養表達感受的習慣。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1)以身作則(modelling)

在孩子的成長階段,除了學校的指導,父母的教導是最為重要。父母以身作則讓孩子學習,例如建立互相分享的時間,多與孩子分享自己工作及生活的點滴和感受,並且多用不同情感詞彙表達自己,例如:我喜歡、我愛、我傷心等,促進孩子模仿學習,有助孩子豐富不同的情感表達;同時亦能營造溫暖的家庭氣氛,從而培養孩子樂於分享及善於表達的習慣。

(2)培養樂觀感(optimism)

鼓勵孩子多欣賞人與物,父母可以與孩子訂立每日欣賞時間,與子女互相分享每日值得欣賞的事件,更可以記錄事件寫成「欣賞紀錄簿」作日後重溫,讓孩子慢慢建立欣賞及感恩的心,培養正向品格態度及樂觀感。

(3)建立親子親密關係(intimacy)

孩子願意表達自己感受需要由正向親子關係開始,父母可以藉着不同環境及親子活動協助孩子培養表達的習慣。例如:睡前在牀上伴讀圖書,每周一次看有趣卡通電影,以及一起玩玩具等,建立親子親密關係。

最後,父母應該學懂一個健康方式回應孩子,以不批判的態度讓孩子願意分享自己的感受。學習多看孩子好的一面及欣賞其不同天賦及特質,讓孩子真正放膽表達及展現自己。

文:蔡漢明(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柴灣會所助理主任幹事、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重視個人身心發展,以及健康的親子和家庭關係。青年會致力提倡品德教育、文化承傳、康樂體育等發展,彰顯「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服務精神。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48期]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