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學堂:好勝心強 是好是壞?

文章日期:2025年05月13日

【明報專訊】於「Z世代」這個講求孩子軟硬實力兼備的嶄新世代,香港的家長和孩子都習慣了激烈的競爭模式,那麼若孩子的好勝心強,經常希望自己能夠勝過他人,究竟是好還是壞?其實好勝心本身並沒有對錯,關鍵在於家長如何引導和調整。

可自我驅動 也會成壓力

好勝心強的孩子通常擁有良好的自我驅動力,他們願意為目標努力奮鬥,不怕面對挑戰,遇到困難會積極尋找解決辦法。例如孩子為了爭取父母的讚賞,專注於溫習以獲得好成績,甚或希望考取愈來愈高的名次。這種好勝心能夠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強大動力,並且能夠協助孩子學習建立目標,讓他們更加自律,取得成就。若能善用這種上進的態度和追求卓越的初心,孩子能夠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更具行動力和競爭力。

然而,人生並不會十全十美沒有挫敗。若孩子擁有強烈、甚至過度的好勝心,他們可能會着重結果多於過程,並慢慢忽略過程中的努力和影響,甚至將成敗視為自我價值的唯一衡量標準。例如,有些孩子不容許自己失敗,考試成績稍微下降便陷入自我懷疑,甚至產生焦慮。筆者也見過有些孩子渴望掌握自己身邊的人和事,比較難接受多元化的結果,其實都是好勝心過強的一種表現。

過度好勝亦可能影響孩子的社交能力,讓他們過於專注於個人成功,而忽略與他人合作的價值。例如,在團隊活動中,有些孩子可能因為太過追求最佳表現,而不願與隊友溝通或分工,最終影響團隊整體的成效。這種狀况不但影響人際關係,也容易讓孩子因為未達理想成績而自責,甚至對失敗過度放大。

鼓勵參與團體活動 引導平衡得失

面對孩子的好勝心,家長引導孩子平衡得失心態十分重要。家長除了要培養孩子的「硬實力」,如學業成績和能力感之外,亦需要培養孩子的「軟實力」,包括樂觀、團隊合作和責任感等。建議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參與多些團體活動,如球類運動、義工服務或講求團隊合作的遊戲,並於每次活動結束後,與孩子一同反思團隊的重要,引導孩子思考過程中的感受。當孩子面對挫折時,家長也可以協助他們反思失敗的意義,例如:「這次比賽雖然沒有得獎,但你學到了哪方面的技巧?」讓孩子明白,成功並不是只有勝利,而是持續成長的過程。

真正的勝利,不止是站上最高的舞台,而是能在每一次努力後,看見自己的成長與突破。當孩子懂得正確看待勝負,理解失敗帶來的情緒,從失敗中學習和成長,便能夠更自信地面對未來,在追求成功的同時也擁有更長久的幸福感。

文:李康怡(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藍田會所助理主任幹事、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重視個人身心發展,以及健康的親子和家庭關係。青年會致力提倡品德教育、文化承傳、康樂體育等發展,彰顯「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服務精神。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53期]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