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以前放工回家前總會先祈禱,求天父平靜自己,讓我放下一天的煩躁心情,調節自己;然後想像蘇菲不是我的女兒,我進家門後看見什麼景况也好,也要冷靜面對。
扭動鑰匙,清晰傳來的電視聲音戛然而止,步進家門,看見就讀初小的蘇菲正從書包拿出功課,電視傳來的熱力我仍感受到。我想我回到家已近晚上7時,然後想像蘇菲一定是放學回家至今都在看電視,那麼延伸的想像是她以後都在看電視不做功課怎辦,以後多功課但她仍要看電視怎辦,總之那種只會推動我怒氣而發生可能性極低的情况都出現了。
採旁觀者視角 更冷靜地做選擇
抽離自己作為蘇菲媽的身分,就是想像蘇菲不是我的女兒,她是其他人的女兒,暫時交我照顧,因此我可以拉遠距離去處理這件事,不把焦點放在我想像而未必會發生,而且跟眼前事件關係不大的焦慮上,可以較冷靜的態度,用較客觀角度解決。
我摸摸電視,然後大叫:「嘩﹗部電視無故發熱,應該有問題,可能要找人修理!」蘇菲立即跑來,摸摸電視,彷彿才明白電視開了一段時間是會熱的,然後笑笑的說是她放學一直在看電視。她肯自行招認,之後就好溝通了,也可明明白白地教訓她。無論如何,我曾幻想的可怕景况也未曾出現,反而放下蘇菲母親的包袱,更有空間去轉換角度處理事件。
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當我們從「他人」的角度看待問題,我們能更冷靜、做出更明智的選擇,對精神健康也就更好。
蘇菲近來預備一個非常重要的學術報告,有她非常敬重的老師在場,而且許多同業也會到來提問。她最緊張的是到時應對不了提問,令她敬重的老師失望。是的,通常最令我們緊張往往是自己敬愛的人對自己的期望,如果到場者是陌生人,壓力大概會減低一半。緊張的心情影響預備的狀態,如何不去想那些緊張的事?我提蘇菲用「我不是蘇菲」這招,為了增加真實感,開始預備之前,蘇菲得在腦中跟自己對話,對着正苦惱的蘇菲說,「見你那麼緊張,我來幫你預備報告好了,到時聽眾的反應如何我可不管呀」,抽離了報告者蘇菲的角色,就沒有了當日報告時可怕情景的想像,能更冷靜、客觀,判斷能力也更佳。習慣寫日記、喜歡跟自我對話的蘇菲表示這招很管用。
在高壓的狀態下,用「我」來和自己對話的人,會傾向把焦點放在困難點上,較易批評自己,情緒也容易轉向負面。採取旁觀者視角、拉開距離,即使面對工作和學習所帶來的挫折感與無聊,那感受造成的負面影響也較小。
遇正面事情 切勿下意識抽離
當然,若我們遇上快樂事,想這種快感維持久一點,就不要採取這種抽離的方法。像是工作或學習表現優良而獲得稱讚時,不要告訴自己那是一時好運的自己,真正的自己其實不配等;反而要沉浸其中,肯定自己,那是真實、自己應當得的稱讚,讓正面經驗持久。不知何解,我們總被教導兩種情况呈相反的心態,負面的事就將「我」投入當中,正面的事總不好意思接受而下意識將「我」抽離了。平衡兩者,適時抽離,是精神健康不二法門。
文:蘇菲媽
作者簡介:中學副校長,女兒蘇菲中學畢業後負笈英國牛津大學。深切體會培育子女的迷惘,有意栽花花未必發,也非無心插柳柳能成蔭。如今借位分享蘇菲成長路,希望同思貼地教育。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5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