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教師教非華語幼兒中文,是否適合用英語作為輔助?如果適合,應該何時用英語?何時用中文?
由於非華語幼兒本來已缺乏學習中文的語言環境,倘若教師在課堂上用英語,會減少幼兒接觸中文的機會,影響中文學習。但另一方面,剛入學的非華語幼兒,可能全然聽不懂粤語,因此全粤語的課堂行不通,教師不能不用英語。
英語為理解 中文為輸入
以上兩種說法看似矛盾,但其實都有道理,因為非華語幼兒要學好中文,既要中文輸入,也要理解意思。而部分幼兒在家說英語,教師用英語恰巧配合他們的已有知識,能幫助他們理解意思。
舉個例子,有主流幼稚園教師設計了一張配對工作紙。一邊是羊、雞、牛3幅圖畫,另一邊是「牛」、「羊」、「雞」3個字。這是典型的圖配字練習,旨在教幼兒認字、連繫字形與意思。而教師為了協助非華語幼兒完成工作紙,在字的旁邊加上英文解釋,即「牛cow」、「羊goat」、「雞hen」。這樣,工作紙就失去了學習認中文字的原意,幼兒不用理會中文字形,只要看英文,就能明白意思,連上圖畫,完成任務。
要改良工作紙的設計很簡單,一方是英文「goat」、「hen」、「cow」,另一方是「牛」、「羊」、「雞」3個字,沒有圖畫,幼兒看英文理解意思,再配對相應的中文字,就符合學習認字的要求。
因此,應用英語能幫助幼兒理解,而不是取代中文輸入。
因應幼兒粤語水平決定教學語言
另一例子,有主流幼稚園教師在課堂上,拿着大象圖卡,問幼兒:「這是什麼?」有非華語幼兒搶先回答「elephant」,教師應否接納這答案?
如果教師旨在教主題內容,「elephant」反映幼兒已能掌握「有長鼻子的動物是大象」,答案正確,教師應給予幼兒掌聲鼓勵。
然而,當教師的目的是中文教學,「elephant」則表示幼兒未能用粤語表達,教師就必須堅持追問:「對,但中文怎麼講?」如果幼兒未能回答,但其他華語幼兒說出「大象」,教師才可給予讚賞。聽到「大象」是非華語幼兒學習粤語不可或缺的中文輸入。
值得留意的是,以上例子不代表教師在主題教學時應採用全英語,而教中文、說故事時用全粤語。假如非華語幼兒的粤語水平已達一定程度,能用粤語溝通,教師根本毋須用英語幫助他們理解,全粤語反而給予他們更多聽、說粤語的機會。教師既然可用全粤語說故事,為何不也用全粤語教主題?相反亦然。因此,教師用什麼語言,應取決於幼兒的粤語水平,以及與幼兒互動的具體情况。
筆者在教授教師培訓課程時,問教師在課堂上何時應用英語,曾有教師回答:「失火的時候,fire,run!」真是一語中的!
文:林浩昌(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5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