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筆者與家長交流時,發現不少家長都想知道如何幫助孩子學習不同的良好行為:
「怎樣做才可以令孩子變得更有禮貌呢?」
「孩子不懂得與人分享 !」
「孩子不喜歡閱讀圖書,怎麼辦?」
「我想孩子學會自動自覺做功課。」
無論家長想針對哪種良好行為,都可以參照一個簡稱為MARI的框架,運用展示(Model)、讚美(Appreciate)、獎賞(Reward)和內化(Internalize)4個步驟,幫助孩子做得更好。
家長身教 孩子「有樣學樣」
第一步:展示(Model)
中文諺語有云:「有樣學樣」;英文諺語亦言:「Monkey see, monkey do」。沒有什麼比身教更重要了。所以,如果家長想孩子變得有禮貌,學會分享,愛上閱讀,自動自覺做事,第一步就是先在孩子面前展示這些良好行為。例如,媽媽可以在家中主動把水果分給其他人,並說:「分享讓大家更開心,現在我就與大家分享我最喜歡的水果!」爸爸又可以每天準時關上電視,放下手機,在客廳全心全意地閱讀20分鐘,為孩子做個好榜樣。孩子見到與自己最親近的人的行為習慣,會自然地觀察及模仿。家長的持續示範,為孩子奠定了良好的行為基礎。
第二步:讚美(Appreciate)
當孩子展現良好行為時,家長可以給予即時、具體和真誠的讚美,加強孩子持續做好的動機。例如,孩子與別人打招呼,爸爸可以說:「爸爸欣賞你剛才主動和伯伯打招呼﹗」爸爸還可以進一步點出孩子的良好行為對自己和其他人的正面影響:「你看!伯伯見到你與他說早晨,開心到『見牙唔見眼』呢!」又例如,孩子自動自覺做功課,媽媽可以說:「多謝你今天自動自覺做功課!你看,不用2小時就完成所有功課了!現在你可以專心玩玩具,我又可以讓自己休息一下,真的一舉兩得!」
除了讚美孩子的良好行為,家長還可以讚美孩子的努力(如:努力、專注、堅持)和策略(即是有「成本效益」的良好行為),例如:
讚美孩子的努力:
「爸爸欣賞你每天都堅持和伯伯主動打招呼!」
「剛才見到你整個小時都專心一致地做功課,覺得你很厲害!」
讚美孩子的策略:
「爸爸欣賞你等待伯伯講完電話才向他打招呼,好讓他可以有機會與你說幾句話!」
「你把要做的功課列成一張清單,每做完一份功課就把它從清單中剔除,真是個好方法!」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5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