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每3年舉行1次的「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ISA),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主辦,將於2025年再次舉行。這項涵蓋全球超過80個國家、針對15歲學生的評估,重點不只是排名,更是讓我們反思孩子在21世紀應具備的能力。香港學生在PISA的成績向來優異,但除了分數,我們還關心孩子是否具備解難能力?能否在數碼世界中學習?是否仍保持對知識的熱情?
給香港家長4大啟示
能力比成績更重要:
PISA着重應用知識,如運用數學解決生活問題、理解長文、做出科學推論。這提醒我們,孩子真正的學習成果,是如何獨立思考與靈活運用,而不僅是考試表現。
家長參與影響深遠:
研究指出,家長若常與孩子談學習、一起閱讀,能提升其學習動機與成效。真正的支持,不只是補習與追問成績,而是成為孩子學習旅程的伙伴。
關注心理與社交發展:
PISA亦關注學生情緒、學習動機及自我管理能力。OECD指出,心理健康與良好人際關係有助面對未來挑戰。對香港家長而言,這是溫馨提醒:成績之外,孩子的內在力量也很重要。
數碼素養的新挑戰:
PISA 2025將強調「數碼學習能力」。懂得分辨資訊,有效運用科技是關鍵競爭力。雖然家長未必是科技專家,但可鼓勵孩子善用數碼工具,成為負責任的使用者。
對香港學童的潛在好處
減少應試壓力,鼓勵全人發展:
PISA重視解難與跨學科能力,有助減少「填鴨式教育」的影響,讓學生有更多空間培養興趣與創意。
拓展視野,連結國際:
透過PISA,學生可了解自己在全球同齡人中的表現,並從他國教育制度中得到啟發,如芬蘭重素養、日本重自主學習等。
為教育政策提供依據:
PISA結果有助政府檢討教育方向,學生參與本身就是推動教育改善的重要一環。
從分數走向能力:
PISA不只是測驗,更是反思教育與家庭角色的機會。家長可思考:我們是否讓孩子有發問與探索的空間?是否重視他們的情緒與自信?是否支持他們在數碼世界中正確學習?
只要我們願意放下對分數的執著,與孩子一起走進以能力為本的學習時代,PISA將成為提升家庭教育的珍貴契機。如欲了解更多資訊,可瀏覽官方網站:pisa.hku.hk/zh
文:陳顯庭(Rio Chan)
作者簡介:註冊社工、註冊教師,育有兩名兒女,女兒有ADHD傾向。過往於NGO工作十多年,大部分時間服務SEN兒童及其家庭,是一名努力追尋夢想的爸爸及繪本作家,曾出版兩本繪本著作——《走進森林的刺寶寶》及《我是閃電蛙》。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5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