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主流學校的校長、教師未必熟悉非華語人士的文化和習俗,當非華語家長提出某些請求時,學校應如何回應呢?
有就讀基督教幼稚園的非華語幼兒,他們的家長基於宗教原因,向學校申請幼兒不用上聖經課。但教師認為,學校開宗明義是以基督教理念辦學,家長報讀時應清楚知道,因此拒絕申請。
教師提出的理由相當合理,不過,作為主流的我們可反思,是否忽略了非華語家長為幼兒選讀主流學校所面對的困難?在考慮宗教、地區、學校成績等條件外,他們心儀的主流學校數量是否足夠?本地的辦學團體很多都是天主教或基督教,而伊斯蘭教、錫克教的卻寥寥可數。香港的基督教徒數量比伊斯蘭教徒多,而基督教學校的數目遠超伊斯蘭教學校。可見,如果非華語家長要兼顧就近入學,可選擇的學校是極為有限的。
鼓勵家長讓幼兒接觸不同宗教
反過來說,教師鼓勵家長讓幼兒認識基督教,也未嘗不可。香港的非華語人士普遍對其他宗教持開放態度,例如:錫克教徒會到印度教寺廟、基督教教堂參觀。而且,耶穌(爾撒)也是伊斯蘭教的其中一位先知,基督教與伊斯蘭教是有關聯的。因此,教師建議家長給予幼兒接觸不同宗教的機會,拓闊視野,也很合理。
另一個例子,有巴基斯坦裔教師請求校長准許她在伊斯蘭教的主要節日(例如開齋節)休假。但校長認為,教師在農曆新年已經放假,再者,新年期間根本沒有學生,要求教師在新年期間回校工作,好讓她在開齋節休假,並不可行。
然而,香港公眾假期的設定是受到華人與基督教文化影響,如聖誕節在大陸與台灣都不是假期。非華語人士盼望可慶賀自己文化的節日,就像海外華人想在農曆新年放假慶祝一樣,旨在傳承文化。在香港,有些學校會把教師發展日定於非華語文化的主要節日,如排燈節,讓非華語家庭可休假慶祝。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國家(如澳洲)的少數族裔是原住民,他們會享有某些權利保障。但香港的非華語人士一般只是移民,因此,他們需要接受香港的習俗常規,包括公眾假期。此外,不少校長都相信,對待華語與非華語教師應一視同仁,全體教師皆有相同休假日數。即使非華語教師可在非華語節日放假,也需補回工作日數。
溝通理解 訂合情合理解決方案
當非華語人士的請求打破我們慣常的做法時,我們應予拒絕,還是需要透過改變慣例,以作出文化回應?也許沒有明確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校方應多了解非華語文化,有助反思主流的既定想法。另一方面,非華語人士也要尊重學校的規範,透過溝通理解,從而找出合情合理的解決方案。
文:林浩昌(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5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