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博物館|M+博物館7大必睇精選藏品 彩虹邨、梅艷芳、平方根【附藏品相】
文章日期:2021年11月11日
西九文化區M+博物館將於明(12日)開幕,館內展示數以千計古今中外的藏品【短片:M+博物館6大專題展覽、藏品率先睇】。明報電子平台組精選M+博物館7大必睇藏品:
1. 吳爾夫《建築密度#8b》
位置:「香港:此地彼方」展廳
照片中主體是本港打卡熱點彩虹邨,《建築密度#8b》為大尺幅攝影作品,展現出建築環境中抽象圖案、造型及堆疊重覆的美感。
2. 陳幼堅「梅艷芳《飛躍舞台》唱片封套噴畫」
位置:「物件・空間・互動」展廳
1984年,陳幼堅為香港歌手梅艷芳第二張個人專輯設計的唱片封套,他以鮮艷的顏色和大膽的圖案,將這位粤語流行曲偶像塑造成外太空的夢幻天后。封套上是梅艷芳的兩個特寫形象,她以堅定的眼神望向前方。而在封套内頁,她則以中性造型在色彩繽紛如糖果的背景前擺弄姿勢,展現出1980年代她中性舞台形象和前衛風格。
3. 白南準《平方根》
位置:「個體・源流・表現」展廳
卷軸多見於東亞的山水畫,但白南準以藍色箱頭筆所畫的一個平方根符號取代常見的山水意象,將日常可見的符號轉化為藝術。
4. 曾灶財《門》
位置:「香港:此地彼方」展廳
曾灶財的書法曾經是香港街道的一片尋常光景。自稱「九龍皇帝」的他,宣稱擁有九龍這片土地,並在郵箱、燈柱、大門和一切他能在市區內找到的空間上書寫。然而他的書法就像許多被認為有礙觀膽的塗鴉一樣,被政府部門以油漆遮蓋。他在世時仍會不斷返回同一地點重寫,但現今倖存的墨迹寥寥無幾。曾灶財風格獨特的書法,成為香港身分認同的特殊符號,迄今仍然存活於無數人的集體回憶中。
5. 李明維《魚雁計畫》
位置:「個體・源流・表現」展廳
李明維在外祖母離世後,寫了逾百封信,表達外祖母在世時他未及訴說的心底話。這個經驗啟發李明維創作《魚雁計畫》,邀請博物館觀眾進入。三個亭子分别,以禪定時站、坐、跪的姿勢寫信,流露李明維一貫富有禪意的藝術思維。
6. 倉俁史朗《清友壽司吧》
位置:「個體・源流・表現」展廳
清友壽司吧1988年在東京新橋區開業,是倉俁史朗職業生涯巔峰時期的作品。顧客進門進入室内,會先經過一道鮮藍色的曲面牆,此牆與色調暗沉的鋼板外牆成對角。暖光流溢的室内空間,雙層的拱形天花板由亞加力和杉木飾板製成。整體設計呼應了日本茶室「數寄屋造」簡潔和採用天然物料的設計傳統。
7. 安東尼・葛姆雷《亞洲土地》
位置:「安東尼・葛姆雷:亞洲土地」展廳
《亞洲土地》是集眾人之力共同完成的作品。英國藝術家安東尼•葛姆雷於2003年邀請300多名廣洲象山村(現廣州市花東鎮)村民製作近20萬個泥人。當時他只向村民提出三個要求:泥人的尺寸要如手掌般大小,能單獨站立,還要有一雙眼睛。除此之外每位村民皆可隨意發揮。觀眾在展廳內的觀賞位置,縱目眺望《亞洲土地》的一片泥人,或許會讓有種被成千上萬對眼睛凝視的感覺,促使觀眾思考個體與集體的關係。
資料來源:M+博物館
採訪、撰文:張可兒
M+博物館 相關報道:
西九文化區 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