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醫人當自強》真人版 《紐約醫生日記》懸壺濟世日常生活

文章日期:2020年06月15日

【明報專訊】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在美國累計逾207萬確診病例,超過11.5萬人死亡,醫護人員在這段日子疲於奔命,特別受尊敬;上周三(10日)在影視串流平台Netflix上架的紀錄片集《紐約醫生日記》(Lenox Hill),是疫情來襲之前拍攝,聚焦幾名醫生的工作與日常生活,疫境時刻看來,特別深刻動人。

神經外科主任的挑戰

有視評人形容此紀錄片集是現實版的 《醫人當自強》,相當貼切;《紐約醫生日記》前後8集,講述位於紐約上東城區的Lenox Hill醫院,開首已講明得到全部入鏡的醫護和病人及其家屬同意,保障了他們的私隱。整個紀錄片集集中在4名醫生身上,分別是掌管神經外科的David,部門副主任John,急症室女醫生Mirtha,以及婦產科的Amanda。

Lenox Hill醫院百多年歷史,距離紐約中央公園不遠,位於曼哈頓區,77街地鐵站不過數步之遙,據說百變天后Lady Gaga也在那裏出生。David說,10年前加入Lenox Hill時,那是社區小醫院,有心臟科、婦產科,神經外科卻由零開始,他陸續邀請團隊加入,培訓新醫生,單是一集已看到他面對不少挑戰,很多是十分棘手的病例,例如有腦腫瘤病人,遇有血管問題,必須先搭橋後再做切除腫瘤手術,否則有中風風險。如此複雜,又要跟病人講解,得到他們和家屬同意和接受。導演也沒刻意掩飾他的沮喪,譬如要跟院長爭取資源,如何在照顧病患,教導新醫生及管理部門之間取得平衡。David笑言身為主任有時像個雜耍員:踩住滑板下坡同時舞弄三把刀,還要逆風前行。

從實驗室到臨牀看症

David稱當神經外科一切從零開始,他也不曉得為什麽John會願意來幫忙,尤其後者本來在康奈爾大學從事癌症研究工作,「康奈爾啊!」David帶着稱羨的語氣說,也許John跟他一樣是個浪漫主義者。John是否如上司所言不得而知,但有一幕他從手術室出來後,立即用紙巾清潔鞋子,喃喃自語說:「記得清理血漬,病人家屬不會想看到。」他表示50年來,醫學界把膠質母細胞瘤患者的壽命延長了5個月,他曾經想過奉獻一生在實驗室做研究,但他也知道很少人能同時獲得臨牀看病的機會。

大肚醫生:不要判斷病人

有一幕同樣在手術後,團隊歡呼:「又一顆腫瘤被我們解決掉!」片中又講述David和John行醫的態度,分別受父親影響,前者爸爸也是醫生,卻英年早逝,John的父親則曾力抗癌魔。

急症室女醫生Mirtha出鏡時已快將臨盆,挺着大肚子當更,面對衆多奇難雜症,她都很有耐心。Mirtha說小時候就告訴自己要有同理心,在這國際大都會的急症室,很多時候更需要的可能是社工,求診者有無家可歸的老婦,有照顧90多歲雙親卻跌倒了的60多歲大叔,更多是來來去去的吸毒者。Mirtha表示,不要判斷他們,譬如有人說餓了,這個準媽媽會問對方想吃什麽嗎?針藥之外,她把溫暖帶給蒼生。

Amanda是婦產科醫生,片集開始時她剛懷孕,並準備之後搬到加州跟在當地工作的丈夫一起。產檢期間發現胎兒可能有問題,但她和丈夫還是決定保留BB;有一個環節很搞笑,Amanda見過很多孕婦分娩一刻才知胎兒性別特別開心,所以她也希望保持秘密,丈夫卻不願意。見她工作繁忙,很多時當值都是偷時間小睡片刻,每次接生又很高興地對BB說:「生日快樂!」Amanda雙親都是軍中醫護,她說追隨他們步伐是順其自然,但同時貢獻出黃金10年。最後一集她順利誕下女嬰;遷居加州後,美媒還訪問過她,為什麽願意拍攝這紀錄片集,尤其連分娩時也出鏡了。Amanda說身為黑人、女性、懷孕醫生駐院期間所面對的挑戰,這多重身分在電視節目並不常見,她希望對這片集有所貢獻。

當無綫劇《那些我愛過的人》亞氏保加症醫生角色仍複製7年前韓劇《好醫生》,而且美日兩地先後翻拍,美版還發展到第3季,或者像《紐約醫生日記》這類真實記錄醫護日常的片集,更能啓發編劇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