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數據大同》從豬臉辨識到人類監控

文章日期:2020年08月20日

【明報專訊】早前上架的Netflix紀錄片《數據大同》(Connected),表面上講述人類與自然世界的關連,但它並非道貌岸然式的環保宣傳工具,而是透過科學方法,重新審視兩者之間如何產生蝴蝶效應,例如倫敦市民在周末夜蒲後,科學家檢驗泰晤士河的糞水,便可統計區內的濫藥情况有幾嚴重;或者蘇格蘭的實驗農場裏,專家研究「豬臉辨識」技術,竟有助部分國家對人民進行更精密的監控。如此超乎想像,卻又活生生的影響我們。

《數據大同》共分6集,由科學記者拉提夫納瑟(Latif Nasser)擔任主持,圓眼曲髮的他,說話動作表情誇張,卻不令人煩厭,且帶幾分可愛,令節目生色不少。一季6集各有主題:監控、便便、沙塵、數字、雲端和核彈,表面上風馬牛不相及,事實卻是跟現代人生活息息相關。

1.監控:

節目由主持人在家安裝攝錄鏡頭,美其名為保護兩歲兒子講起,情况跟科學家在美國得州森林捕捉罕有的棕色夜鶇,然後在牠們身上安裝全球定位系統,藉此監測氣候變化;或者蘇格蘭實驗農場的研究人員,透過豬臉辦識技術,進一步完善人類身分辦認系統,其實並無分別。重點是,隨着人工智能和網絡世界結合,某些國家對人民的監控手段變得更精準而普及,片中出現香港反送中遊行集會、維吾爾人在「再教育營」的片段,可會令本地觀眾感同身受?

2.便便:

考古學家研究葡萄牙中部洞穴內的遠古人類糞便化石、科學家檢測倫敦泰晤士河的污水、甚至到美國聖胡安群島打撈鯨魚的巨型排泄物,目的大同小異,都是為改善人類健康和生活。節目提及糞便其中一項「神聖」任務,竟可從中培植一種專門「吃」掉細菌的噬菌體,據報功效比抗生素更強大,問題是在「食屎」和「治病」之間,我們真的沒有其他選擇?

3.沙塵

大自然的奧妙,在本集表露無遺,有誰估到撒哈拉沙漠的塵土,每年以數百噸計算,不單散落大西洋裏,甚至漂浮到亞馬遜森林,然後滋潤萬物,讓生命循環不息,而人類只懂污染地球,實在無地自容。

4.數字

個人認為是今季最有趣的一集,講述數學家發現「班佛定律」(Benford's Law),無論是古老的對數表、美國國民生產總值,抑或eBay拍賣網站的球賽門票價格,看似一堆毫無關連的數字,背後原來隱藏驚人秘密:只要把每個數目的頭一個數字抽出來,然後統計一下,便會發現1至9的出現率,必定是循序漸減,例如「1」約佔總數的30%、「2」約佔19%……最後「9」只佔5%。問題是班佛定律有何實際用途?主持人說美國稅局藉此揭發逃稅活動,甚至可以辨識數碼相片的真偽,相當神奇。

5.雲端

本集提及「雲端」有雙重意思,一是自然界的現象,另一是網絡術語。前者由19世紀一場風暴吹翻132艘途經英國威爾斯海域的船隻講起,全球天氣預報對人類的重要性,引伸到電腦網絡的雲端技術,NASA科學家透過精密計算,不單預測天氣,更能防止疾病傳播。最後主持人訪問了全球首個利用雲端技術運作的政府:愛沙尼亞的程式設計師,看罷令我們只有羨慕的份。

6.核彈

跟首集「監控」一樣,主持人沒有單方面批判核武,而是探討科學家如何把災難轉化成貢獻的可能性。故事由1940年代美國首次核試說起,專家意外發現它跟月球如何形成,提供全新角度的研究方向;兩枚核彈對日本廣島的毁滅性影響,至今仍然是倖存者的夢魘,然而有人為防止悲劇重演,不惜花上數十年時間接受醫學觀察,目的就是為科學家提供可靠數據,保護那些長期暴露在輻射環境下工作(例如礦工及核電廠職員)的人們,偉大得令人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