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如何跟另一半解釋《天能》其實是環保電影

文章日期:2020年09月12日

【明報專訊】受疫情影響,《星際啟示錄》導演基斯杜化路蘭(Christopher Nolan)的科幻片《天能》(Tenet),映期一改再改,香港延至本月10日開畫,雖然落後於大部分歐、美及亞洲國家,失去先睹為快的機會,但對「餓戲」多時的港迷來說,《天能》是疫後首部回歸戲院的荷李活大片,仍然值得捧場,首日票房錄得251萬元,刷新今年最高開畫紀錄,便是最佳證明。

在「時間」和「空間」迷宮打轉

《天能》故事講述尊大衛華盛頓(John David Washington)飾演CIA特工,奉命阻止一場比第三次世界大戰還要可怕的滅世危機,為了達到目的,只好跟背景神秘的羅拔柏迪臣(Robert Pattinson),以及扮演軍火商妻子的伊莉莎白戴比基(Elizabeth Debicki)合作,然而在鬥智鬥力的諜戰中,尊大衛發現一個來自未來世界的秘密組織,發明一種可以逆轉時間的工具,令到這場危機變得更加複雜。

《天能》在其他地區上映時,觀眾已被基斯杜化路蘭的拍攝手法和「燒腦」劇情深深吸引,網上討論度極高,不少YouTuber更拍片解釋戲中主角出場的時間軸、電影提及「熵」和「鈈」為何物?以及「時間逆轉」的科學根據等,彷彿不懂物理或化學的影迷,便無法參與其中。

筆者在《天能》散場後,便曾聽到身旁女生向男友投訴:「睇到一頭霧水。」她的另一半機智地引用戲中對白:「無知就是我們的優勢。」輕易化解危機。導演前作如《潛行凶間》或《星際啟示錄》,都愛在「時間」和「空間」的迷宮打轉,新片亦無例外。

《天能》英文片名Tenet據說源自龐貝古城遺址發現一塊薩托方磚(Sator Square),上面刻有25個單字,順序組成5個詞語:SATOR、AREPO、TENET、OPERA和ROTAS。有趣的是,這5組詞語無論從左到右,抑或由上而下,結果都是一樣,正好跟本片主旨「不管時間順行或逆轉,已經發生的事情,絕對不會改變」互相呼應。

導演巧妙地把它們放到劇本內,例如堅尼夫班納(Kenneth Branagh)飾演軍火商的名字正是Sator,電影開場出現恐怖分子搶奪滅世武器的地點則是歌劇院(Opera),Tenet更是全片焦點,雖然沒有解釋,但它無處不在,更是世界末日的關鍵。

結局前揭開神秘組織面紗

基斯杜化路蘭的厲害之處,在於他自編自導《天能》,就算觀眾不懂時間逆轉,或未見過薩托方磚,它仍然是一齣緊張刺激的諜戰片,150分鐘幾乎毫無冷場。相反地,假如觀眾對戲中提及「熵」和「鈈」等專門知識,與穿越時空是否有關?此片亦提供一個開放的討論空間。

電影結局前,終於揭開策劃這場滅世危機的神秘組織面紗,話說未來人類面臨絕種,歸咎於祖先(即是我們)不斷破壞大自然,因此決定派人回到過去,首先毁滅地球,然後推倒重來,待回復以往宜居狀態,未來人類便可逃過一劫。乍聽好像合情合理,暗裏又似邏輯不合。說穿了,原來《天能》是一齣環保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