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續談《心碎的女人》 編導親身經歷「字」癒過程

文章日期:2021年01月16日

【明報專訊】影視串流平台Netflix新片《心碎的女人》,由來自匈牙利的《狗眼看人間》康奴門多佐(Kornel Mundruczo)執導,其妻卡達韋伯(Kata Weber)編劇,電影講述嬰兒夭折,是他們的親身經歷,當然細節並非如片中所述。康奴受訪時表示,跟太太卡達在悲劇發生後沒有談論太多,彼此都變得沉默。

新片記錄孩子夭折之痛

直到他看到卡達所寫的筆記,看到很多零碎的對話,十分震撼。康奴自言有關孩子夭折,男女觀點迥異。其時恰巧波蘭邀請康奴創作舞台劇,他和太太正考慮要做什麼題材,於是想到卡達的筆記,覺得像某種的治癒過程,遂鼓勵卡達把感受寫下來。

卡達表示想創作有關女人的軀體及自主的故事,對於生育,媽媽的角色和責任是什麼呢?其時匈牙利恰巧有針對助產士的訴訟,十分轟動,卻無人從務實的角度出發,醫生排擠助產士,自由主義者跟保守派對抗,甚至令國家分裂,所以卡達決定以自身經歷和社會事件結合,寫一個劇本。

助產士官司的信息

她表示Martha的角色其實源自助產士訴訟案其中一名媽媽,「這母親說,助產士已盡全力拯救她的孩子,而她不想為了自己所失去的,而責怪對方。對我來說,這像英雄的聲明,結束了報復的文化。對於身體自主,以及把『你不能掌控生命的一切』信息傳遞開去,總有接受的餘地;對此,我覺得非常重要」。

《心碎的女人》先是舞台劇,於2019年2月在波蘭首演,深受當地觀眾喜愛,其後獲荷李活製作人邀請拍成電影,監製是《無間道風雲》馬田史高西斯(Martin Scorsese)。導演康奴門多佐表示,原以為自己首部英語電影的主題會比較主流,所以故事背景移植到美國後,首要考慮到底當地還有哪些地方接納家中分娩?卡達特別指出,希望找一個地方存在明顯階級分野,而且有猶太社區。卡達表示希望電影表達出「生存」是大命題,但「生還者」有時不一定能助女兒走出「失去」的傷痛。

三代人的生命意義

片中扮演Martha母親Elizabeth的是《臘腸狗四圍走》愛倫貝斯頓(Ellen Burstyn),演技向來精湛的她,年近九旬,是否生得出三十出頭的雲妮莎卻比(Vanessa Kirby)?觀眾自然存疑,就算科技進步,能違反生理時鐘?片中Elizabeth責怪女兒屢次做出錯誤決定,包括愛上出身不同的工人階級Sean,並且選擇在家中分娩,以及出事後捐出嬰屍給大學研究,都超出這老太太能諒解的範圍。片中有一幕,她憶述Martha的外婆在二戰納粹時期,艱苦誕下自己,並苦苦保存性命。

一息尚存、一口溫飽,只要能活下來,就是戰時及戰後初期這一代人的生命真諦;但對於Martha,生命不盡然如此。她沒怪過助產士Eva,選擇在家分娩,都是自己的決定。Martha把女兒的骨灰撒到河裏,以及雪櫃裏正在發芽的蘋果種子,都說明了,生命的意義,因為時代,變得不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