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爸爸可否不要老》 思緒迷失遊蕩時空 愛莫能助的痛楚

文章日期:2021年04月07日

【明報專訊】被視為奧斯卡影帝影后指標的美國演員公會頒獎禮(SAG),香港時間周一(5日)早上舉行,《爸爸可否不要老》(The Father)83歲資深男星安東尼鶴健士(Anthony Hopkins)不敵大熱的《藍調天后》卓威博士文(Chadwick Boseman),飲恨SAG影帝,實非戰之罪;《爸》片將於周四(8日 )在港上映,看過會明白安東尼始終是演藝泰斗,很少交行貨;此外也少有劇本從認知障礙患者的視角出發。

法國舞台劇改編

《爸爸可否不要老》除了安東尼鶴健士外,還有《王冠》奧莉菲亞高文(Olivia Colman)主演,故事講述獨居的父親(安東尼鶴健士飾)患上認知障礙症,充滿困惑的他,拒絕承認患病的事實,更不願接受女兒(奧莉菲亞高文飾)安排的協助和照顧;隨着病情急轉直下,父親開始忘記時間、空間甚至親人,女兒可以怎樣做?

此片是科倫薩拉(Florian Zeller)首齣電影導演作品,他是法國享負盛名的劇作家,亦有撰寫小說。《The Father》原為其2012年在巴黎首演的舞台劇,曾獲獎無數;及後由《孽戀焚情》編劇基斯杜化咸頓(Christopher Hampton)翻譯成英語,在倫敦及紐約先後上演;百老匯版本,由《芝加哥七人案:驚世審判》扮演法官的法蘭朗基拿(Frank Langella)飾演父親一角,當年曾為他帶來東尼獎劇帝榮譽。香港話劇團亦上演過,並由前藝術總監毛俊輝飾演爸爸,2017年公演時,16場全部爆滿。

舞台劇跟電影語言畢竟迥異,科倫薩拉認為電影觀眾未必能接受劇場較抽象的表達手法,所以為遷就電影模式,稍微修改了。他受訪時表示,一開始就想此片像迷宮,並受《象人》導演大衛連治(David Lynch)電影《失憶大道》(Mulholland Drive)所啟發,「此片觀眾,需要每一塊拼圖,尋找正確的組合,但難以成事,總有一塊消失」。科倫表示,正是要觀眾「找不到拼圖」的感覺,讓他們感受迷失方向是怎樣,「體驗認知障礙症,從而了解這疾病」。科倫說過往有不少電影談及此病,但都從外人的角度;在巴黎市郊由祖母撫養長大的科倫,少年時對方開始患腦退化,所以那段回憶的苦痛「滋養」了劇本,「你很愛某人,但發現自己在一個很無能的處境,明白單單是愛,並不足夠」。

如果觀眾沒看過《爸爸可否不要老》任何資料然後進戲院,見到第一幕A演員扮演女兒,對父親說要到巴黎跟新男友生活;第二幕卻換成B演員演女兒,聲稱已婚,並全盤否認有男友及到巴黎生活,大概必定看到一頭霧水;而且一幕與一幕之間可能沒任何關聯,試圖去找尋當中的蛛絲馬迹,亦很大程度徒勞,這倒是編導科倫薩拉想讓觀眾感受的意圖:明白自己無能為力,必須放手,用心感受,而不是以腦袋去分析。科倫說電影院是讓人詢問而非提供答案的地方,「女兒盡力了,明白愛並不足夠;身為兒女變成雙親的家長,或把他們送到院舍,必定很難受;此片不是要告訴人應該怎樣做,而是有種切實的安慰,喚醒大家同坐一條船。藝術提醒我們不止是個體,我們是更大的群體」。科倫在一個訪問中如是說。

從腦退化病人角度出發

曾跟認知障礙症患者相處過,看《爸爸可否不要老》,那些場景設置、不同演員扮演同一角色,會立刻了解根本就是安東尼鶴健士角色(患者)的經歷和感受;表面如常人,會說笑,能應對,但實際上他的思緒現在是當下,下一秒可以跳到10年前,甚至60年前,才會看到一個老人忽然像小孩般痛哭,大喊「媽媽,媽媽!」他們偶爾會逞強,其實心裏十分慌張害怕,根本不知身處哪個時空,面前這人到底是否「真實」,對方所說的是否「謊言」。

科倫薩拉經歷過,看到腦退化的祖母,一點點不自覺的從思緒到肉體的遠離親人,對一個少年而言,必然是刻骨銘心的痛楚,這種痛化成了劇本。科倫說得沒錯,有關認知障礙的劇本不少,但都不是以病人的視角出發,茱莉安摩亞(Julianne Moore)摘下奧斯卡影后的《永遠的愛麗絲》,以及山崎努、竹內結子和蒼井優主演的日本片《漫長的告別》,均是以此令人無奈的不治之症為主題,前者是看着患者逐步的頹敗過程;《漫》片則從幾個家人的角度出發,跟患者之間的關係陳述,這病漫漫長路,卻讓人有時間說再見,更深刻的了解對方。《爸爸可否不要老》卻不然,如果觀眾能每一場戲,代入安東尼鶴健士的觀點就會明白,不自覺、不受控的穿越時光,是如何的可怕與不安;如果代入女兒的角色,就會發現面對失智的親人,是多麼的愛莫能助,除了「和你在一起」,可能再無能為力。

上映日期:4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