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有求必應日》如何向子女Say No而不失霸氣

文章日期:2021年04月08日

【明報專訊】《波士鬥腦細》導演米格阿堤達(Miguel Arteta)執導、《特務A》女星珍妮花嘉納(Jennifer Garner)監製兼主演的親子喜劇《有求必應日》(Yes Day),在影視串流平台Netflix收視報捷,首月點擊率高達5300萬次,僅次於高蒂韓(Goldie Hawn)的《聖誕大件事2》,成為Netflix史上最高收視的合家歡電影亞軍。不過,此片在影評網站「爛蕃茄」好感度僅得47%,代表萬千觀眾已「中伏」?

改編自同名小說

《有求必應日》改編自同名小說,講述珍妮花嘉納與《列車上的女孩》男星艾加拉米雷斯(Edgar Ramirez)飾演一對洛杉磯中產夫婦,平日對子女管教甚嚴,無論他們提出任何要求,一律予以否定。為了修補親子關係,於是定立「有求必應日」,無論孩子要求早餐吃雪糕、晚上在後園搭帳篷等,父母都不可拒絕,藉此反思當代家長的管治問題。

艾加拉米雷斯飾演律師卡洛斯,為了維護客戶利益,要求下屬嚴格遵守辦公室規則,回家已覺筋疲力竭,教育子女的重任,便落在媽媽身上。珍妮花嘉納扮演家庭主婦艾莉森,全力照顧3個不同年齡的子女,平均每小時說50次「不」而疲於奔命。可她從未想過,這種所謂愛的教育,在子女眼中變成專制,甚至拍片嘲諷她的獨裁?

為了「改邪歸正」,艾莉森聽從校內體育老師建議,嘗試訂立「有求必應日」,只要孩子達標,父母便不准說「不」。子女為求達到目的,樂得約法三章,積極戒除陋習,主動完成習作,成績自然變好。

陳腔濫調 主題清晰

「有求必應日」並非完全不設防,例如孩子不能提出危險甚至犯法的要求,花費也有限制,而且離家不得超過30公里等。事實上,艾莉森的子女要求倒也簡單,包括到遊樂場玩過山車,或者跟朋友看演唱會而已。問題是,何以父母一律拒絕?任由孩子當家作主,未必每個家長都能接受,然而抱着「我為你好」的擋箭牌,孩子就能真正明白父母的苦心?

艾莉森與14歲女兒凱蒂的最大矛盾,來自母親過分束縛女兒的人身自由,不單偷看她的手機通話紀錄,更視演唱會為洪水猛獸,除非有家長陪同,否則絕不可能讓女兒跟同學相約睇騷。在壓力愈大反抗力愈大的情况下,凱蒂決定違抗「聖旨」,結果她有否遭遇不測?留待觀眾自行追看。

另一方面,兒子南道與么女艾莉亦自行回家開派對,結果搞到一屋都是化學泡沫,卡洛斯目睹現場「慘况」,平日在子女面前扮好人的他,終於變回嚴父,但他的處理手法值得一讚,打罵並非唯一解決問題方法,如何善後才是重點。

全片沒有出人意表的橋段,也離不開合家歡電影的套路,雖然陳腔濫調,但仍有收看價值,至少它能清晰傳達主題:只要打開心扉,親子再無隔閡,關係自然融洽。道理好像一字咁淺,可是知易行難,或許看罷《有求必應日》,然後踏出第一步,改變隨時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