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香港人節目 本土成功才能衝出外地 陳志雲:遷就內地市場好蠢好傻

文章日期:2022年06月26日

【明報專訊】香港回歸25周年,25年前的陳志雲是電視新貴,當時擔任無綫節目部總監備受重用,2004年擢升為TVB業務總經理。身為電視台高層又是節目主持,曝光率比很多藝人高。其間發生「ICAC事件 」,佔了人生7年時間。2012年離開電視台重回商台,現擔任首席智囊,並且是時事評論員;兩年前陳志雲開YouTube頻道,製作多元化節目,走入群眾,感受社會的轉變。

陳志雲對回歸10周年時有深刻印象,當時擔任TVB總經理,又主持節目《志雲飯局》廣被認識。當年中央電視台派隊到港做為期兩星期的節目,並借用無綫新聞部的廠做直播,介紹香港民生、經濟、政治等。志雲獲邀做香港代表,跟北京聯播的新聞主播交流,「有次主播問我對香港的感受,我即興說要唱出來,唱了幾句《獅子山下》,在新聞節目唱歌,主播也感愕然」。

商台老闆主動借錢打官司

提到25年來個人的起跌經歷,要數涉嫌貪污被ICAC起訴。陳志雲說:「由2010年到2017年3月14日正式畫上句號,7年時間,最難捱階段。事情不是自己能控制,也不知會有何變化,心情起跌好大,一時無罪、上訴、重審又上訴,最後終審法院推翻所有定罪。最後要靠底線思維才能走出來,為最壞作打算,盡量做最好的準備,隨遇而安。當然身邊朋友支持好重要,商台老闆問我是否要繼續打官司,可以私人借錢給我。Prepare for the worst,要堅持撐住。」

離職無綫 曾被挽留

回歸後香港電視行業變化很大,志雲稱這跟科技極速發展有直接關係,「最諷刺是大氣電波廣播的選擇愈來愈少,非大氣電波廣播的選擇則更多。寬頻滲透好勁,現在要做頻道沒有了門檻,因為沒有大台,市場分散為好多細台。只要內容吸引到群眾喜歡,就可以繼續做。由手機的變化帶動,不單是通話效用,是接收世界信息。2012年我離開TVB,跟ICAC事件無關,當時已判了無罪,公司有挽留我。媒體變化很大,當時決定要走是想出去學習,正如兩年前我在YouTube開頻道,我不想跟社會脫離關係」。

問到香港電視行業是否由盛轉衰?志雲說:「比較大台昔日黃金時代的舊模式來看是衰退了,但另一角度看,現在的廣播是百花齊放的盛,不是一台獨大的盛。對做節目內容的人而言是開心的,將自己喜歡的節目帶給受眾,觀眾也不再局限某段時間被編排看某個節目,有很多選擇。傳統電視策略要採取最多人喜歡的,這方面跟細台冇得爭,不過免費電視有根基,仍佔優勢,唔擔心冇人睇,要放開框架加入市場,做大台有新思維,也有不同玩法。年輕一輩嫌睇電視唔夠潮,但睇ViuTV又比較潮些,這是社會現象,年輕人會對舊建制抗拒或有另類反應,不同年代也有這經歷。」

電視台不能脫離群眾

近年社會運動也影響觀眾對電視台的支持,志雲說:「記得我在TVB的年代,公司的立場是盡量政治中立,定位提供娛樂與資訊。其實現在的電視台本身未必有立場,只有觀眾投射的觀感。我唔想以顏色區分,ViuTV給觀眾的觀感是自由開放的,或TVB因為紅色資本背景被認定某種顏色,但這投射不一定是事實。」

志雲表示電視台繼續發展,要保存的是不能脫離群眾,「香港電視台要為香港人做節目,不要遷就大市場而改變製作方針,遷就內地或海外華人市場是好蠢好傻。以前內地觀眾喜歡香港節目,是因為內地電視台沒有的,香港電視台製作內地同類型節目,觀眾點解要睇?只有兩頭唔到岸。節目要本土成功,才有機會在外地市場一樣成功,不能忘記本分,最需要珍惜。」

分享邵逸夫一席話

內地資金的支持有利於大製作,志雲稱資金不是唯一製作成功的因素。他分享當年邵逸夫的說話,「我哋開港姐會議,當時的製作總監向邵生介紹港姐舞台設計有多華麗,是歷年未見過的。邵生一句話:『人哋睇香港小姐係睇港姐質素如何、內容是否精彩,並不是看你的舞台布景』。當年我搞《殘酷一叮》是低成本製作,好節目與劇集是會引起觀眾共鳴與互動,資金不是決定因素。」他讚ViuTV走對路線,不是跟TVB競爭,以真人騷撐起個台,加上社會氣氛,有天時地利人和。《全民造星》帶出MIRROR,好成功,但電視台最容易留住觀眾的是劇集,這對ViuTV是考驗,或他們的策略是跟其他製作公司合作。

適應在框架下創作

志雲在香港回歸10周年唱《獅子山下》表心聲,稱來到25周年,覺得《燕尾蝶》能代表他此刻的心態,一來講環保,歌曲也有變的意思,一切在變動,「黃霑名句『變幻才是永恆』。以前講50年不變,現在是不斷地變。不要再回望過去有多好,要一齊行才能生活下去」。問他有沒有變好的希望?他笑說:「只能這樣希望,向好方面變。在法例下有人說創作範圍收窄,就適應範圍去變,在框架下仍繼續創作,才是創作精神所在。」

記者:唐嘉晞

攝影:劉永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