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2009年上映的《孤疑》講述不老症女孩在收養家庭計劃鳩佔鵲巢的驚慄故事,跟港片《殺人犯》撞橋,引來熱話,前者全球收8000多萬美元,以沒有大卡士,特技欠奉的類型電影而言,成績不錯。《孤疑》故事原作者艾歷士梅斯(Alex Mace)和監製大衛莊遜麥高歷(David Leslie Johnson-McGoldrick)再度攜手,聯同《屍孩》導演威廉布倫特貝爾(William Brent Bell),相隔13年推出《孤疑前傳》(Orphan: First Kill),揭開不老症女孩Esther的黑暗來歷及首開殺戒始末,上周四(1日)在港上映。
逃離精神病院 冒充失蹤女童
《孤疑前傳》講述不老症女孩Leena身處愛沙尼亞的薩仁精神病院,精心計劃逃離後,冒充美國富裕家庭的失蹤女兒Esther,與「家人」團聚。母親Tricia後來起疑,包括發現Esther忘記很多事情,忽然有東歐口音,以及畫技突飛猛進,並跟畫家父親Allen的關係日趨密切。一直調查這宗失蹤案的刑警Donnan亦覺得奇怪,並到他們寓所蒐證,結果發現「重返家庭」的Esther與原來失蹤女童的指紋不符。
扮演Esther的伊莎貝福曼(Isabelle Fuhrman)當年拍《孤疑》時年僅12歲,符合當時片中敘述主角的外在年齡,也讓此角成為荷李活恐怖片新經典人物。伊莎貝的父親曾經從政,並角逐眾議員,她媽媽則是來自摩爾多瓦共和國的猶太裔移民,曾任職記者及作家,成立過素食公司。伊莎貝片中的東歐口音,大概師承其母。《孤疑》成功,童星出身的伊莎貝眼神陰森,女童軀體卻承載熟女靈魂,功不可沒。同樣以不老症為驚慄主軸的《殺人犯》,為何淪為影評人和觀眾笑柄?片中「Esther」譚真一明明是小孩,卻在「父親」郭富城拆穿他身分後忽然變聲,換成沙啞佬腔說:「我又諗起你老婆喇。」怎不教人失笑?
另一恐怖片經典《凶兆》,講述撒旦之子Damien嬰兒時,被格力哥利柏(Gregory Peck)扮演的美國駐英大使偷龍轉鳳,藉此安慰難產太太,結果鑄成大錯。當家破人亡,他在教堂準備手刃時年5歲的Damien時,對方一臉童稚,他才會剎那猶豫,淪為尾隨警察的槍下亡魂。這一例子證明兒童天真爛漫的臉容,在驚慄片從來帶出反差;此所以伊莎貝福曼13年前成功,多年以後劇組堅持她再親身上陣,變成敗局之始。伊莎貝福曼已25歲,劇組稱棄用電腦特效,改以替身、借位及特效化妝營造9歲Esther,效果如何?讓同場演對手戲的演員穿上高跟鞋、站在高台取景,在視覺上構成伊莎貝扮演的Esther較為矮小,再以拍攝角度遷就,以小女孩身形而言,效果不是太差。然而伊莎貝已25歲,除非用回2009年《孤疑》的片段,否則大部分時候她演繹9歲女童,還是無處不穿崩,有誰會相信片中Esther年僅9歲?劇情講述她盜走Tricia座駕後,邊開車邊塗口紅又抽煙,之後遭警察截停,沒有多問,隨隨便便就送她回家,掀起殺戮的開端,劇情是否太過薄弱?
惡人遇對手 劇本有局限
《孤疑前傳》最大的戲劇轉折來自刑警Donnan發現Esther的指紋與失蹤者不符,當觀眾相信她會被揭穿之際,Esther已尾隨而至Donnan寓所(不得不說那消失的餐刀鏡頭實在太畫蛇添足)。Esther殺得興起,Donnan頻死仍想反擊,Tricia突然出現,連環向Donnan開槍,不止Esther目瞪口呆,觀眾可能都想問:「呢個阿媽咩事?」此前編導提示觀眾,Esther往見心理治療師,很多事情都忘記了。彈琴技術精湛,足可登國際舞台;繪畫技巧更讓畫家父親Allen驚艷,鏡頭交代Tricia都是從旁觀察,怎麼女兒殺害調查失蹤案件的警員,她會成為幫兇?她不是也在懷疑Esther嗎?為免打擾仍想入場的觀眾,在此不贅。只能說Esther永遠如小女孩的不老之苦,形成病態心理,而且有暴力傾向;片中她的對手卻是個為兒子、為丈夫不顧一切的瘋狂媽媽,暴力和血腥程度,比Esther有過之而無不及。拍攝前傳的難度也在於此,明知Esther不會死,因為續集多年前已上映,所有關乎生死的肉搏,只是戲劇效果,根本不必緊張,這正是前傳劇本的最大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