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我們的青春日誌》贏口碑破360場 陳恩碩為港長壽劇播種 盼成行成市

文章日期:2023年11月08日

【明報專訊】25歲陳恩碩自編自導、作曲、填詞及監製的音樂劇《我們的青春日誌》在葵興「爆炸戲棚劇場」上演超過一年,破360場;為迎接新劇季,重新修訂劇本,11月9日正式首演。陳恩碩承認當初計劃做《我們的青春日誌》時,沒想過那麼受歡迎,因票房很客觀,擔心做兩個月就無人睇,感恩有源源不絕的觀眾來欣賞,「一個長壽劇不是靠宣傳和有幾大型就得,最重要是口碑,觀眾睇完願意與朋友分享,叫朋友入場收睇。3小時的騷不覺有悶場亦很重要」。他希望為香港長壽劇播下第一粒種子,之後有其他長壽騷,變得成行成市。

記者:柯美

攝影:鍾偉茵

陳恩碩稱場地容納150個座位,很多觀眾閒閒地看10幾次,最高紀錄有人看了50次,「我都問過他們為何睇那麼多次,他們話已變成生活習慣,工作遇到不開心就行入劇場睇騷,成為慰藉他們的心靈雞湯。劇中講了很多現實情况,怎樣調節心態去面對現實呢?又有講年輕一輩、兩代矛盾,還有年長的人如何面對自己大半生的遺憾等。不同年齡的人睇都會觸及他們的內心深處,找到共鳴,很多觀眾喊住離場,不是不開心和傷感,是代入了角色,有很多反思,勾起生活上相關的事情。我曾聽聞有一對父子原本有很大隔膜,多年沒交談,一齊看完《我們的青春日誌》一齊喊,回家後兒子主動找爸爸傾談。雖然我聽過無數次這種故事,仍然毛管戙」。

新版結構對白更精練

《我們的青春日誌》原版已那麼受歡迎,為何還要重新修訂劇本,修訂後跟之前有什麼不同?陳恩碩表示試了一年,work的已經work了,他是頗長氣的人,做戲劇的人時常說「10句講得完的說話,唔使用15句」,於是他不斷審視劇本,哪些位多餘、太長氣,好似父母和兒子的關係,寫得幾詳盡,但有些東西未必需要在舞台上呈現,留點空白讓觀眾思考更加好,所以將兩場戲變成一場戲,刪走多餘對白。他說:「聽到觀眾話3小時沒有悶場,但短一點更好,所以大刀闊斧cut了約15分鐘,結構和對白更精練,整體沒變。」

聆聽意見 正視盲點

陳恩碩愛聆聽與相信別人感受,他身兼多個崗位,定有自己看不到的盲點,每個劇都先試演,目的想觀眾狠狠告知有什麼問題,「一個作品最後都是要面向觀眾,觀眾覺得好就保留,不好就微調、修訂」。說到必睇場口,他表示有很多,有首歌《我有個夢》整喊很多人,相信每名有過夢想、未有夢想,以及有夢想但因現實無法實現的觀眾都會被這首歌觸動,因為這首是講一班很熱血、思想很純粹的年輕人,他們對夢想的渴求,又或者對現實的控訴。

另一場是Nancy「收兵」,大家沒想過本土校園青春劇會有百老匯式的歌舞,還有最後校長變好,發覺自己錯過了很多追求的東西,快將退休不應該再追名逐利,要尋回自己的人生。

盼死後《青春日誌》仍上演

陳恩碩形容自己是理性追夢者,「世界無可能因應你的想法而運行,最重要勿忘初心,在追尋夢想時,如何抗衡可以保留初心之餘,又適量做到與現實妥協,過程一點都不美麗,追到當然很有滿足感」。他自言已妥協了很多,自覺好幸運,因為他不是第一個想在香港做長壽騷的人,是天時、地利、人和,覺得命運有它的安排。

問到會否似百老匯歌劇一樣,一直做下去?陳恩碩說:「盼我死了個劇仍在做,希望在香港播下第一粒種子,然後巡迴,同之後有其他長壽騷,變得成行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