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場】內地懸疑劇《消失的兇手》 刑警緝兇陷迷陣

文章日期:2024年02月21日

【明報專訊】張譯與陳雨鍶主演《消失的兇手》(原名《他是誰》)去年在內地播映成話題劇,全劇24集,播映初期被形容為「懸疑劇天花板」,可跟張譯之前主演的《狂飆》比較,但之後熱度減退,被指前後段的風格走樣,豆瓣評5.6分。不過張譯的演出令粉絲有信心,他憑張藝謀執導的《懸崖之上》奪內地多個電影頒獎禮影帝,在電視劇《重生之門》、《狂飆》及《消失的兇手》皆演警察,但角色性格截然不同,演出獲讚賞。

割喉惡魔雨夜逃脫

故事簡介:甯江市接連有年輕女性遇害,刑警衛國平(張澤飾)與師兄巡查時剛好撞見兇手作案,衛國平救了受害人聶小雨(陳雨鍶),師兄卻在追趕兇手過程中犧牲;兇手趁雨夜逃脫,成了衛國平內心永久的傷痛。8年後,衛國平已晉升隊長,一直在追查那個割喉惡魔,兇手卻銷聲匿迹。此時寧江市再次發生駭人兇案,衛國平接報調查,在一個居民垃圾點發現疑似人體組織,經過初步勘察,是一宗殺人分屍案。有夜巡民警曾見到一個可疑人物,衛國平立刻跟組員往調查,經推理分析後找到一處排水溝,衛國平潛入污水中找到被藏匿的人體組織,查時發現諸多疑點,疑跟8年前的案件有關,這些發現讓衛國平振奮,但也成為後來判斷案情的阻礙。在案件的推進過程中,犯罪集團也介入其中,令衞國平深陷迷陣。

有網民指劇中「1988年割喉案」跟現實發生的白銀殺人案與1996年割喉案相似,《消失的兇手》導演鮑成志回應稱有參考不同案件,但主要創作來自編劇,若劇集能讓觀眾關注現實發生的事情也挺有意義。

導演參考真實案件

導演亦解釋劇集由案件發展而觸及社會各個層面,執法者工作的艱苦卓絕,犯罪分子的扭曲陰暗及其形成原因,受害者或其他受牽連者承受的痛苦,正義不得伸張的冤屈或者正義戰勝邪惡的快感等,他說:「我覺得講破案故事只盯着案件的表現形式是不夠的,那只能滿足獵奇。在經過一番辨析和嘗試後,我們把落點回歸到了生活本身。一個重大案件發生,能夠立刻把生活上本來毫無關聯的人(罪犯、受害者、警察和其他受牽連的人)強行拉扯一起,建立關係,形成絕對意義上的衝突和對立。如何把這些極致的人物和行為還原成生活一部分,成為我們要攻克難點之一。」

不追求快節奏破案

導演稱創作團隊選擇多線敘事方法,將主角的成長,隨着偵查主線案件,一點點的呈現,不是追求快節奏的破案。首集衛國平激動拍枱到第8集學會道歉重新開始,是展現一個人循序漸進的成長過程,「就像查案一樣,在科技未普及年代,挖掘真相並不是大家想像的神奇,會搵錯方向、大海撈針、陷入僵局,這才是日常,也是我想表現的一種真實」。

《消失的兇手》

港台電視31

周一至五晚上9時30分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