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場】《聲影路》 羅卡聲音導航自傳式紀錄片

文章日期:2024年05月18日

【明報專訊】《聲影路》是資深電影文化工作者羅卡自傳式紀錄片,新晉導演王茵茵執導,羅卡是出品人。去年羅卡在香港電影金像獎獲頒「專業精神獎」,以表揚逾半世紀推動電影文化的貢獻。熱愛電影的影迷對羅卡不感陌生,他於1940年在澳門出生,之後來港升學,畢業後進入《中國學生周報》從事文字工作,愛上電影,跟一群年輕同好寫評論、組電影會及拍自主短片,在主流和非主流之間蕩漾,中晚年愛探研香港和中國電影歷史,走近傳統文化過着平淡生活。

電影相伴走過複雜多變世界

《聲影路》簡介:資深電影文化工作者羅卡以第一身回顧其成長和經歷,兒時最早的記憶來自太平洋戰爭,在兩極分化的冷戰中度過其青年歲月,又見證香港的變革和繁榮時期。與電影和藝術同行70年,電影總伴他走過複雜多變的世界,時至今日,面對更多挑戰,使他再次思考該如何判別真假對錯,並探究藝術在現實生活的作用和意義。《聲影路》配合大量珍貴資料圖片和片段,交織成一部關於香港的回憶錄。羅卡更親自為電影作聲音導航,帶觀眾重回他年少輕狂與迷惘的歲月,回溯與電影和藝術的深刻羈絆。

導演探索香港文化及政治發展

《聲影路》去年以初剪版私人放映,在好友支持下,團隊隨後着手製作新版,歷時近9個月,除補拍新片段外,導演王茵茵亦重新剪接,加入大量珍貴資料圖片及影像,新版本於今年3月舉行的香港國際電影節登場。王茵茵畢業於耶魯大學電影研究及政治學,並在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完成博士課程。《聲影路》是她的首部紀錄長片,她說:「製作一部關於電影遺產和香港、中國政治的紀錄片,源於自身為電影學者和曾作政治分析的背景結合。看過電影史學家布朗勞在1980年重溫默片歷史的紀錄片集《荷里活》後,我受到啟發,想對上世紀80和90年代充滿活力卻很快被遺忘的香港影業做些類似的事情。在邁向這更大題目前,我找到了一個更好的紀錄片主題:資深電影文化人羅卡,意外發現他曾是文化圈活躍分子,自然將影片焦點從電影史轉移到探索香港文化及政治發展。透過分享羅卡於冷戰期間,在意識形態之爭中游走的挫折,以及他在上世紀殖民統治下尋找中國人身分的過程,我希望這個電影之旅,能啟發人們對於判斷當今陷入困局和兩極化的世界有更多理解。」

書店設《聲影路》小型展覽

誠品書店(尖沙嘴店)由即日起至6月13日,有《聲影路》小型展覽,以「重返香港60年代:探究昔日大影會與電影文化中心」為主題。羅卡補充稱在人生經歷中,《中國學生周報》大影會和電影文化中心佔了重要位置,但有觀眾反映有關內容在影片中出現時間太短,故以複印本做個小展覽,讓大家可以走近細賞。

《聲影路》特別場

時間:5月19日下午2時

地點:K11 Art House

導演王茵茵與影評人兼大學講師林瀚光出席映後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