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回憶的漩渦》 面對創傷 難以想起未能忘記

文章日期:2024年05月28日

【明報專訊】《美帝崩裂》謝西派蒙斯(Jesse Plemons)憑《可憐的東西》導演尤格藍西莫(Yorgos Lanthimos)新片《Kinds of Kindness》,榮膺康城影帝,可能觀衆對這名字感陌生,但如果看過劇集《絕命毒師》、《小鎮主婦的愛與死 》及電影《犬山記》,當對他印象深刻。其實像謝西這類性格演員,荷李活有不少,《孤疑》彼得沙士格(Peter Sarsgaard)便是其中之一,去年在威尼斯影展便憑《回憶的漩渦》(Memory)早發認知障礙症患者角色贏得最佳男主角獎,與《神聖電視台》奧斯卡影后謝茜嘉翠絲頓(Jessica Chastain)片中更鬥戲連場。

重遇舊同學 打開回憶大門

《回憶的漩渦》故事講述社工Sylvia(謝茜嘉翠絲頓飾)的生活只圍繞剛上初中的女兒Anna、工作及戒酒會,十分有規律;參加高中同學聚會後,校友Saul(彼得沙士格飾)尾隨她回家,並在街上徹夜露宿,這突如其來事件,打開了通往過去的大門,揭開Sylvia不能忘記的往事。

《回憶的漩渦》導演米高法蘭哥(Michel Franco)2012年憑《校園欺凌後》摘下康城影展一種關注單元最高榮譽大獎,從此蜚聲國際。《回》片以美國紐約為背景,繼《聲光伴我飛》添羅夫(Tim Roth)主演的《非常看護》後,米高再次拍全英語對白電影,跟《校》片題材不一,《回》片卻異曲同工,同樣嘗試了解不願面對創傷的後果。《校》片中的父女在太太/母親逝世後,遷往另一城市,換新的工作新的學校,以為捨棄過去,就可展開新生;怎料各自隱藏傷口,卻把痛苦加劇,沉默滋長了暴力。《回》片幾乎一模一樣,只是多了一分同情三分溫柔;多得彼得沙士格扮演Saul這個不能記起的角色,撫慰了對過去創痛未能忘記的Sylvia。

彼得沙士格扮演早發認知障礙病人,開鏡前做了大量資料蒐集,透過紐約名叫「重新定義認知障礙症」團體的醫生,跟很多患者交談過。米高法蘭哥的創作方式,也讓演員有更大發揮。據悉按照片中時序拍攝,第一場戲正是Sylvia參加戒酒會,而且演出者均為素人,都是戒酒會成員,謝茜嘉翠絲頓擔心自己演得太着痕迹,觀衆卻好奇人物發展:Sylvia為什麽沒碰酒精13年,這剛好是她女兒Anna的年紀,單親家庭為何這對母女感情特別親厚?透過每一場戲,導演讓觀衆了解Sylvia多一點,譬如雪櫃故障,她要求修理員是女性;回家第一件事鎖門,啟動警報系統;Anna抱怨全部同學已跟異性約會,獨她不獲母親批准,表哥對Anna熱情一點拍張合照,Sylvia都要把頭伸過去,面對男性不管年紀總在戒備狀態,見到Saul也不例外。就算後來知道對方患有認知障礙,仍質問他是否當日性侵她的嫌兇,Saul說記不起來,也不知道為何會從舊同學聚會跟蹤她回家。

母女攤牌全片高潮

《不可置信》美烈韋華(Merritt Wever)扮演Sylvia的妹妹Olivia,查明後澄清Saul入學時Sylvia早已轉校,兩人根本從未交集。此時Sylvia才稍微釋懷,答允Saul弟弟Issac的建議,當Saul的看護;兩人漸多相處,知道Saul的太太已逝世,而且跟她一樣有一頭紅髮。電影高潮位是Sylvia母親Samantha出現在Olivia家裏,並首次跟Anna碰面;當Samantha斥責Sylvia不讓她見外孫女,又跟精神異常的男子約會,並誣稱在學校曾遭性侵,Sylvia瞬間情緒失控,自言小時候多次被父親性侵,她視若無睹更拒絕相信,直到Olivia承認家姐所言屬實,Sylvia徹底崩毀。

此片主角是Sylvia,但沒有Saul,她不會完整;前者拒絕遺忘,惱恨所有迴避真相的親人,酒精當成膠布,堵塞住仍淌血的傷口。但女兒來到世上,為人母親的責任,成為第二張膠布,傷口依然存在。努力記起卻無能為力的Saul,反成為安慰她的力量。有一幕彼得沙士格演得真好,去完廁所回來忘了哪個門口是Sylvia哪個屬於Anna,因而決定坐在走廊,那種溫柔與安靜,才是治癒創痛的阿士匹靈。

上映日期: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