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蘇聯的「那些年」設計

文章日期:2016年01月27日

【明報專訊】一個關於設計發展的假設性問題——假如當年中國不是走大躍進路線,而是與前蘇聯於1950至1980年代期間一樣,走經濟改革路線,開放門戶將美國商業品牌引進,中國的設計史會否得到改寫?一如美劇The Man in the High Castle,展現另一個平行的設計時空?現於Kunsthal Rotterdam舉行的Red Wealth. Soviet Design 1950-1980設計展,大抵是一面值得參考的鏡子。

老實說,個人與前蘇聯設計最接近的地方,是小學時期玩的Gameboy俄羅斯方塊,又或是於大學時期用過的一部Agat 18K半格菲林相機(甚至不是現在流行的Lomography)。但蘇聯設計最有趣的地方,是有一種廣泛性,針對生活中最基本的需要,不論男女老少,用途一望而知。這種設計上的廣泛性,與前蘇聯最高領導人赫魯曉夫在1959年莫斯科舉行的美國國家博覽會,亦不無關係。當年為了推行經濟改革,與美國盛世看齊,赫魯曉夫除了與時任美國副總統的尼克遜進行「廚房辯論」外,亦實際思量如何改善平民的生活質素,與美國當時的繁榮穩定並駕齊驅。

從依樣畫葫蘆到自成一派

同為共產主義國家,中國和前蘇聯在設計發展上最大的不同之處,是蘇聯將外國的美學與自身的所需及特色結合、自成一派,而非一面倒地採納外國的設計語言。由Kunsthal Rotterdam與Moscow Design Museum聯合舉辦的Red Wealth. Soviet Design 1950-1980展覽,展出了超過360件設計,大多在蘇聯巿場引入美國產品後出現,展示前蘇聯在戰後如何將其工業生產現代化,同時設計出與資本主義為本的美國比併的產品。當然,在巿場開放初期,蘇聯設計以西方設計依樣畫葫蘆,如法國的收音機、意大利的電單車等。但於1964年出現的全蘇盟科學研究技術美學研究所(VNIITE)成立後,設計成為了國家規範化的手段,可以看到其自家設計工業味重、強調可持續性及結構主義的設計風格。其產品亦因要與美國競爭而極度多元化,廣及汽車產業、青年文化、體育、太空旅行、政治形象設計、時尚和音樂產品等。

「功能大於形式」 處處可見

觀畢整個展覽,可以看到這三十年間的前蘇聯設計特質,包括設計如何展示出其社會主義的國家背景,如VNIITE設計雜誌Technical Aesthetics Journal如何統一國家設計;另外當時蘇聯亦熱中太空競賽,其太空設計業如何融入生活成為國家思想工程之一,可在土星形Saturn吸塵機中找到;另一大特色,則是其「Function over form」的超功能主義,比Bauhaus的「Form follows function」更直接以功能為本,如於1980年代投產的隨身煲水器,直接以發熱管連插頭作設計,摒棄產品外形。雖然前蘇聯設計自成一派,但有趣的是隨着國家解體及資本主義上場,不少產品亦因為外國品牌當道而相繼停產,而VNIITE亦於2013年停止運作,但其function over form的美學,比任何主義更值得永恒。

■Red Wealth. Soviet Design 1950-1980

日期:即日至2月14日

地址:Museumpark, Westzeedijk 341, 3015 AA Rotterdam

文、圖︰Dawn Hung (www.sedimento.co)

編輯﹕劉子斌

電郵﹕lifestyl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