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札記:關愛城市 安心生活不怕「死」

文章日期:2017年03月20日

【明報專訊】晚晴患者及照顧他們的家人,都需要身、心、社、靈的全方面照顧,才能在這段寶貴的時間中,活出生命最後的光芒。晚晴患者有超過八成時間在社區中度過。醫院的住院服務再好,也比不上家中那張牀、街口的老餐廳,或者在友人家中搓麻將。生活的品質,絕非單靠醫療服務的質素來決定。

賽馬會安寧頌計劃舉辦的「安寧照顧研討會﹕共建美好的全人晚晴照顧」已圓滿結束。當中我們請來了英國布拉德福德大學社會學家Allan Kellehear教授向與會者講述「關愛城市」(Compassionate City)的概念﹕安寧照顧不單是醫療機構或社區機構所提供的服務,而是整個城市的文化、習俗及意識。一個關愛城市應該﹕

一、減少對患者造成生活上的不便,例如有方便使用的道路交通設施

二、創造一個使人安心生活的氛圍,例如在社區中提供指示,讓患者及照顧者在遇到問題時知道該到何處求助

三、容許公開表達有關死亡的情緒或討論,與對逝者的哀悼,例如在社區中心舉辦定期的座談會,方便不同年齡層的人了解晚期疾病及死亡

Kellehear教授認為一個關愛城市能減低整個社區對死亡的恐懼,也能教育下一代更開放地談論生死,更容易達至善終。

在香港,生死教育已經推行多年,公眾比以前更了解、更認識、更主動談論生死。但整體而言,香港的安寧照顧在社區參與、政策及社區的配套尚有不少需要改善之處,離「關愛城市」仍有一段距離。生死教育是建構「關愛城市」非常重要的開始,假如能從小培養對生命的反思,香港人更願意關懷身邊的晚晴患者,參與社區照顧及義務工作,提升患者及家人的生活質素。「賽馬會安寧頌」計劃正是為了配合香港人口老化的狀况,希望能夠通過建立創新的社區晚期服務模式,為專業人員提供培訓及公眾教育活動,為晚晴患者及照顧他們的家人建立關愛社區。

文:陳麗雲(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賽馬會安寧頌」項目總監)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健康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