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爐旁分享生命的熱情

文章日期:2017年08月31日

【明報專訊】我在哈佛念研究院時,一位前財經官員的教授憶述人生際遇時,不經意地有感而發:「有時你們應無私地share your contacts(分享你的人脈網絡),把不同背景的朋友連結起來,可能會發生一些化學作用,創造意想不到的點子。當你還未想到實質的項目時,不妨做一個resourceful的串連者,在對話中自己也會有所得着。」

然而,光把不同背景的朋友介紹給對方,不一定就能擦出火花和化學作用。真想帶來效果的話,作為介紹人的我,須穿梭其中,引發各方的潛質和內涵,這需要一個理論來達到更大的目標。

我經常糅合另一位老師——Robert Putnam——的「社會資本」概念。社會資本包含兩個重要層面:緊密型(bonding social capital)和跨越型(bridging social capital)。另一位推動社會資本的麻省理工大學學者Xavier de Souza Briggs,精闢地總結了這兩種社會資本可對社群產生的不同效果:緊密型社會資本可讓社群get by(熬過去),而跨越型社會資本卻能讓社群get ahead(向前邁進)。

扮演「橋樑」 連結不同的人

換句話說,聯誼性質的緊密型社會資本可增進朋友間的感情,能令人舒服地get by,但亦容易產生「塘水滾塘魚」、團體迷思(group think),導致自我中心、故步自封。故此,每當我與一群有錢人討論貧窮和社會紛爭時,他們的集體「堅離地」和「偉論」往往令我聽得驚心動魄。

衝擊一個緊密圈子的狹隘思維並帶來進步的一種方法,是將之連繫至另一圈子,讓他們認識更多可能性,看到更多機會,可以get ahead,這便是跨越型社會資本的重要性。

然而,把不同背景和社經地位的人混在一起,而又能和睦相處,甚至建立互信、友誼和彼此學習,難度很高。

我喜愛激發別人進步,故對建立跨越型社會資本情有獨鍾。換言之,我要扮演某種「橋樑」混合「企業教練」的領導角色,不止是連結不同背景的人,更要促進個人學習和成長。

不知不覺中,我把研究院教授的課程,滲入了過去十年的工作中,甚至「推到盡」——透過去年創辦的互聯網公司Paxxioneer,把我一些具感染力、啟發力和激情的contacts,公開分享給別人。很多公司的「共享經濟」是以共享物件如房間、單車、工作空間等為主,我卻與人「共享優質人脈網絡」和「共享激情」(share passion)。

我開始分享自己的優質朋友後不久,便有許多朋友也要推薦其優質朋友,擴大Paxxioneer的平台,讓激情衍生更多激情(passion breeds passion)。

誰在Paxxioneer網站看到某朋友的背景資料而感興趣作面對面交談,或參觀其創辦的項目,或品嘗其烹調等,都只是「一click之遙」——只需在網上預訂見面時間和支付「服務費」,而對方又答允會面的話,我們便促成雙方的交流和對話的時空。

我也明白有些人「心有餘而力不足」——既想拜見高人,但又敵不過舒適區的「萬有引力」,遲遲不能自行約見對方。我開始親自組織「心度遊歷隊」(我不想稱之為旅行團,以免誤導及降低大家的期望),每次讓十來個同樣渴望透過遊歷和聆聽故事的人,一起探索生命。

最近,我帶領了一個為期九天的雲南香格里拉「心度遊」,細心選擇七位來自不同界別的「隊友」,包括電影創作者、企業創辦人、校長、CEO和旅遊達人。

前往高海拔地方的頭號功課,是學習聆聽自己的身體。無論你之前吃了多少星期的所謂預防藥物,應先在昆明(約海拔1800米)或麗江(約海拔2500米)逗留兩晚,讓身體逐步適應,才去香格里拉(約海拔3300米)。到埗後兩天,身體容易出現氣促和心跳加速的反應,我們得放慢腳步,避免喝酒,多休息和喝暖水,適應身體這回事是急不來的。

七天回歸基本生活

第二種學習,是放下都市人對物質的追求和舒適生活的執著,放下凡事按計劃行事的心態,更要放下「消費者主義」。

我們七天在山上的衣食住行條件很基本、不奢華,卻還是挺中產的。我不需要用outward bound形式或住在簡陋的農夫家裏來推廣「生活體驗」,怎麼說,大家可用其他方法鍛煉簡樸體驗。我希望借助大自然和認識當地人的生命,還有中國探險學會在當地的三十年實戰經驗,引發大家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我們需跟着天氣做人:在海拔四千米的山上,有好幾天都綿綿下雨,氣溫保持10℃以下,不能出外看風景,只能圍坐在燒柴的火爐旁取暖。大家須調校心靈的躁動,學習代入農夫、畜牧者的隨遇而安的心境,隨着大自然的脈搏,告訴自己:「既來之,則安之」。

我們更要自控公主病或少爺脾氣,和「消費者是上帝」的傲慢。我們戴上探索者的帽子認識自己和世界,感謝當地人不辭勞苦地為我們打點一切、用心地述說自己的故事和掙扎。

打開心靈「感受世界」

圍着火爐取暖之餘,還能幹什麼?那是第三種學習,也是上周文章提出的「進入別人世界」,透過聊天、閒話家常和「聽故事」來彼此深度認識。

我慶幸這批隊友都願意放下手機,拿出投入感和好奇心認識當地人之餘,也與隊友彼此認識。大家私底下告訴我,認識這個團隊的隊友,才是最高體驗和精髓!不同行業和人生歷練的人,每天「綑綁」在一起共同探索和生活,被「困」在山上的火爐旁,不斷地聊天、聽故事、講心得,用熱情燃點對方,透過別人的激情反省自己的人生。我們建立友誼、建構跨越式的社會資本,一起get ahead。

遊學團不止是給學生的活動,成年人更需要遊學及遊歷。我們有時需要「歎世界」旅行,但更需要打開心靈「感受世界」的心度遊。

(「心度遊」系列/五之二)

■Profile

何靜瑩(Ada Ho)現為初創互聯網公司Paxxioneer創辦人及行政總裁,並為多間跨國企業、非牟利機構及學校提供領袖培訓課程,兼任香港大學榮譽助理教授。畢業於美國喬治城大學外交學院,並於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取得公共政策碩士。著有《自我演逆》、《敢動人生》及《鋒芒筆露》。

文﹕何靜瑩

Ada.Ho@Paxxioneer.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Colum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