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斂陽氣迎冬 養肺減秋燥 遠離咳嗽痕癢

文章日期:2017年09月11日

【明報專訊】秋天來臨,隨陽氣漸漸下沉,燥氣徐徐上升,氣溫漸降,較容易出現與乾燥有關的問題。

香港屬嶺南地區,地理近海,不及北方地區乾燥;但溫度忽高忽低的轉變,卻容易令人致病,如感冒、咳嗽等問題會較多。由於季節已由陽轉陰,人體沒有了夏季陽氣充足這個天然保護屏障,抵抗能力會相對較遜。

若你夏季過食生冷、貪涼冷氣,踏入秋冬便會容易生病;一旦得了感冒,痊癒較其他人慢,咳嗽時常纏着,這反映了你自身恢復能力不足,即陽氣弱了,如這刻仍不注意保護陽氣,把陽氣收斂好,冬天更不堪設想。

從屬性上來說,秋天不止單單與肺,而是整個肺臟系統關係密切。肺司呼吸,是人體防禦病邪的第一道關口,如咽喉、鼻、氣管等;肺亦主皮毛,因此入秋後容易出現皮膚乾燥等問題。秋屬肺,五行屬金,肺氣充足則保證夏秋陽氣交接順利。金生水,亦有利冬天腎臟的運作。所以養好肺臟,腎氣便能充足,抵禦能力便增強。故此做好秋季的養生,十分重要。

早睡早起 保持心情平穩

先談睡眠養生,古代養生學家認為,秋天的睡眠時間宜「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意思是早睡覺,早起牀,不要熬夜,要早休息,起牀時間與晨起的雞鳴時間差不多。早起可令肺氣得以舒展,加上適當的活動能使各器官靈活起來,身體動力徐徐上升,人會更加精力充沛、精神爽利。

在情志養生方面,《黃帝內經》在秋季對精神的調攝之中,有特別的描述。其中《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言的「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的法則,這樣才能減少秋天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在秋季萬木凋零、悲情肅殺的季節裏,要保持情緒時常處於平穩,生活在節奏急速的香港中,有時會覺得困難。

中國古人有「佳人傷春,才子悲秋」之說,文人曹雪芹也有「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淒涼」的詩句,描述了秋季的悲涼,而這種悲涼的情境,有時容易影響人們的情緒。秋季大地陽氣漸降,萬物開始凋零,這時提倡保持情緒的平穩、收斂與淡泊,平靜心志渡過秋天。而《黃帝內經》亦道出「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情緒的收斂與情感的淡泊,能帶動體內陽氣的內收,這就是情志養生使陽氣收斂的重要方法了。《黃帝內經》提到我們要「恬淡虛無,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既要控制情志的變化,同時要減少欲望,心境便愈能平靜。

而老人家的情緒方面,也要多加注意。陽氣本已漸衰的老人,當踏入秋冬季節,病痛漸多,身體不適時情緒也會大為不穩。宋代養生家陳直說過﹕「秋時淒風慘雨,老人多動傷感,若顏色不樂,便須多方誘說,使役其心神,則忘其秋思。」老人家陽氣已虛,不耐秋季寒涼,家人的關心及慰問,更勝千萬種藥物,當心情怡悅,就可以減少憂鬱情緒的產生,對老年人順利渡過秋季至關重要。

忌洗澡過多 不用鹼性肥皂

到了深秋,天氣逐漸轉涼。受秋燥侵襲的人,尤其是陰虛的女性及老年人,會比較容易出現全身瘙癢不止,夜間尤甚,癢的程度會愈來愈嚴重。這種瘙癢症,瘙癢雖嚴重,但一般不會出現明顯的皮疹。究其發病原因,主要是由於氣候乾燥,加上體內血虛陰虧,皮膚失於滋養所致。而發病原因除了皮膚乾燥粗糙以外,還和洗澡次數太多、使用鹼性肥皂有關,過食辛辣煎炸及魚腥發物亦是主因。

皮膚瘙癢往往先發生在身體的某一部位,以後轉移到身體的另一處或波及全身。瘙癢的性質也多種多樣,有的像火燒火燎,有的像蟲走蟻爬,有的像蚊虱叮咬。瘙癢多是陣發性的,以晚上睡覺前最為嚴重,常會因瘙癢的鑽心而難以入睡。時間長了,不僅影響睡眠,還影響精神狀態。若有此狀况者,洗澡時要避免過度使用肥皂,沐浴後使用潤膚霜保濕,可避免皮膚更乾燥。

■中醫食療

戒辛辣煎炸 多吃酸甜滋養

乾燥天的飲食應偏於滋潤,不可太過油膩,以免阻礙脾胃功能,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另外,秋天的養生原則是「收」,而不能「散」,應避免食用辛辣煎炸食物,因其辛辣會令陽氣向外散越,不利秋天「收藏」的養生原則,而燥熱傷津,如咖啡、煎炸食物、葱、蒜、辣椒等要少吃,應嚴禁煙酒。酸味有收斂作用,有助肺臟收斂陽氣。酸甘可化陰,可多用酸甜之品如酸梅汁、話梅、佛手果、藏青果、檸檬汁等生津止渴食品,亦能提升肺臟「收」的功能。梨是很好的生津水果,秋天可多吃梨子,它能生津止渴、滋養肺胃、滋潤皮膚。

◆玄麥甘桔茶

材料﹕麥冬4錢、玄參4錢、桔梗3錢、甘草1錢

做法﹕將以上材料洗淨放入鍋中,加1升水煎至400毫升去渣取汁即成

用法﹕每天2次,每次200毫升

功效﹕潤肺利咽

文:鍾啟福(註冊中醫)

編輯:梁小玲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