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言有理:機械呼吸機

文章日期:2017年11月21日

【明報專訊】二十歲的志明因嚴重流感入醫院,病情迅速惡化,情况嚴重,需要機械呼吸機(mechanical ventilator)的幫助。醫生曾試用「無創性」(noninvasive)呼吸機,但效果欠佳;轉用「侵入性」(invasive) 呼吸機後,情况才開始穩定下來。志明住院三周,順利康復。

「急性或慢性呼吸衰竭」(acute or chronic respiratory failure)皆屬高危情况,血液氧氣(oxygen)含量下降、「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上升;「呼吸機」有助維持血液氧氣及二氧化碳在正常水平,並減輕病者的呼吸工作量,有助康復。

醫生需要適當調節呼吸機的各項功能,不同的情况用不同的呼吸模式,包括﹕

「體積控制」(volume control)、

「體積輔助」(volume assist)、

「壓力控制」(pressure control)、「壓力輔助」(pressure assist)及

「壓力支持」(pressure support)等;透過調節呼吸機的「觸發點」(trigger)、「目標」(target)及「終止信號」(termination signal),以達至最佳效果。

視乎個別病者的需要,醫生可選擇不同的呼吸機設施,有「侵入性」及「無創性」兩種;「侵入性」呼吸機需要為病者預先插入「氣管喉」(endotracheal intubation),而「無創性」呼吸機則只需用不透氣的密封面罩。

減輕呼吸工作量助康復

醫生可調節呼吸機每次呼吸的氣量(又稱潮氣量,tidal volume),一般是每公斤體重8毫升,即約400至500毫升,呼吸頻率則為每分鐘12至16次;並為「吸入氣」(inspired gas)提供最低濃度的氧氣(oxygen fraction),只需要剛剛足夠維持正常血氧含量即可,避免因長期使用高濃度氧氣而破壞病者的「肺小氣泡」(pulmonary alveoli)。其他可調節功能還包括「呼氣終止時的氣管壓力」(positive end expiratory pressure, PEEP),一般是正壓5至10厘米的水壓;可令「肺小氣泡」長期維持在充氣狀態,使足夠氧氣從「肺小氣泡」滲透入血 ,同時有利「二氧化碳」從血液經「肺小氣泡」排出體外(gas exchange)。另還可調節呼吸氣流的「流速峰值」(peak flow rate),目標維持吸氣與呼氣的時段比例在1比2至1比3的範圍之內。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Adult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患者的情况比較特別,使用呼吸機時,可能需要使用一個較低的潮氣量及較高的呼吸頻率。

如患者仍然清醒,其自然呼吸未能與呼吸機協調,可影響呼吸機運作,因而削弱其功能,醫生需要適當處理。

文:梁憲孫(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