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你的戰場

文章日期:2017年12月07日

【明報專訊】我還在哈佛讀書時,學校邀請我出席一個晚飯宴會,旁邊剛好坐着一名頗有名氣的教授。起初,我們的交流不錯,但當提及中國的一些社會議題時,不知怎地我竟扮起專家來,言語間有點意氣風發。但見教授吸了口氣,欲言又止;我繼續自說自話數分鐘後,驚覺他已放棄了對話,在宴會的下半場,我們再沒交談。他的沉默對我產生最震耳欲聾的迴響,逼我立即審視自己。我意識到自己說話內涵不足,沒有聆聽,只管重複帶着固執和狹隘的觀點,教授便索性放棄跟我這思想封閉的人糾纏下去。

教授選擇終止與一個沒有持開放態度的人進行低級的討論;省口氣暖肚,是要保留心智和精神,投放在合適的學生和有意思的對話。事過十年,我還記得當晚的尷尬情景,卻發現我也學會了用沉默來回應愚昧,以靜默對應不值得我投資時間的人,並把注意力轉移至重點栽培的關係、人物和事情。

有時最好的回應是沉默

有大學生邀請我到其創業學會分享經驗,但事前安排異常混亂,延遲了活動的開始。一小時的演說還未完畢,負責學生便已憤怒地給我寄了一封長長的電郵,罵我不體諒他年輕(只有十九歲)和缺乏組織經驗,更說創業十居其九都是失敗,故他的各種安排失當也屬人之常情云云。

我一笑置之,但有朋友勸我回覆,好好教訓他,最少解釋他的問題。我坦言:「這種以為全世界要圍着他轉的十九歲小學雞,須出來工作、遭遇挫折後才能成長,我給他任何注意力只會繼續捧他上天。最好的回應是沉默:worst scenario是他以為KO了我,best scenario是衝擊他反思。我推測多半要好幾年後,他才明白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現在毋須着急。」對着小學雞,我學會轉身離開。拜!

從前我較為理想化,也較血氣方剛,愛帶着使命感跟任何人辯論。對方或以為我好勝,其實我天真地盼能愈辯愈明。現在我懂得「因材施教」,每當客觀判斷、主觀相信對方是不受教之輩,或天時地利不配合,我會放下解說,改為沉默。

有些同事以為才華洋溢,大家全天候都要遷就他們,又喜歡以一種「開天索價、落地還錢」的談判姿態,與管理層爭取權益。我多次嘗試理性分析後不果,唯有停止「落地還錢」,不動聲色作兩手準備,他們反而要約見我,望能挽救關係。拜!

有些合作伙伴以為不用engage我,直接找我的上級做決定會更快更方便,我便索性不採取主動,待他們發現沒有我積極推動,方案難以落實時,我已另闢蹊徑。拜!

有些老闆在專業討論時,跟你風花雪月,或拋一兩句放諸四海皆準的道理,或說些高深莫測的哲理名言。真不知是他們離地,還是要掩飾自己無知,我沒心思與這些人賣命,唯有默默承受其浮誇,靜靜儲子彈。然後,拜!

分辨什麼人不值得投資時間和精力,才能去除雜音和雜念,把有限的時間和心思投放在寶貴的人和事——經營最珍貴的關係、提拔有潛質的人、推動可創造價值的事情。不止要放下某些只會虛耗你精力和時間的人,還要摒棄沒意義的事情。很多機構每天忙於做事情,沒時間斟酌真正需要發展的關鍵項目;又忙於應酬表現遜色、缺乏工作態度的underperformers,沒精力培養接班人和有工作表現的隊員。

我問一名CEO,新請來的二把手能否適應,他說:「這幾個月一直在忙,大家沒時間坐下來聊。也許年底再約時間了解他的情况。」我追問下去,發現這名CEO平日一向都沒安排時間與身旁最重要的幾名要員align各種想法,也沒跟進工作進度,更遑論注意再低級一點的員工。這不是時間問題,是管理概念出現了問題!

把時間放在有價值的事上

於是我幫他分析最佔據其時間的事情,哪些可以放權讓別人做,哪些反而要親力親為。與管理團隊開會,亦不能只說技術性的事情,也要討論人事的處理方法和過程,更要反覆討論兩難局面,當中涉及許多價值觀的思想指導工作,提升團隊的分析力、判斷力和領導力,全都需時cultivate,但都是值得的。

教會也是一個嚴重淹沒於瑣碎無用事工的地方,大家在沒有價值的事情上忙於奔命,變成沒時間深入關懷會友和來賓。大家還是衝破不了這一關:衡量生產力,不是表面能量度的事工數目,而是創造多少效益、觸動多少心靈。每當有會友勸說減少事工,以騰出人手和心力照顧會友的靈命,教牧同工必說已是減無可減。是嗎?可否不推枯燥乏味的讀經運動?有牧師承認大多數教會都知道讀經運動乃「拉牛上樹」之事,但完全不搞又確實過不了自己一關,於是又要動員身心俱疲的會友,參與一個為做而做的事工,說白了,又一個「畀面派對」。

傳道人約做家訪,我說每周在教會見面幾次,還需探訪?倒不如把時間花在其他更需要照顧的人吧。傳道人面露難色,不好意思說明,探訪會友是教會定下的指定動作,我亦不好拒絕,相約到我公司附近吃飯,讓他交差。請問意義何在?反而,有資深會友沒回教會一段時間,卻無人撥個電話或發個短訊查找原由。

以事工為主,而不是以使命為主的教會或機構,做死自己但只能產生微不足道的效果。不用填滿日程表,不需訂立一百項工作,針對性地做好兩三件以願景、使命為本的項目,還有衍生出來的相關事工,亦足以令人忙個不停。兩者分別在於,後者忙碌得來有價值和impact,忙得開心實在,一點也不覺疲憊,反覺振奮和充實。

懂得選擇戰場,才能集中火力打美好的仗!

■Profile

何靜瑩(Ada Ho)現為初創互聯網公司Paxxioneer創辦人及行政總裁,並為多間跨國企業、非牟利機構及學校提供領袖培訓課程,兼任香港大學榮譽助理教授。畢業於美國喬治城大學外交學院,並於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取得公共政策碩士。著有《自我演逆》、《敢動人生》及《鋒芒筆露》。

文:何靜瑩(Ada.Ho@Paxxioneer.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Colum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