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環橙色盒子 延續品味故事

文章日期:2018年01月18日

【明報專訊】人與物件之間有着微妙的關係,人賦予物生命,物承載着人的經歷,物件有時甚至比人能留得更長久。物件不會說話,但憑藉年代遺下的痕迹、製造者的工藝、創作者的心思,甚或使用者的溫度,都細訴着當中的故事。Hermès愛馬仕既是創作者,也是歷史的說書人,今年品牌位於中環置地太子的新店開幕,我們可以繼續打開這個迷人的橘色盒子,細聽這個未完的故事。

Hermès可以說是一個懂得承載人文精神的品牌,由創立至今,堅持由家族成員掌管,因為他們深信家族之間承襲的美學態度,在自家管理下更能確保品質和品牌價值。常說愈是歷史悠久的品牌,愈有本錢說故事,然而,這個故事是否動聽,就要看說書人的用心,無論劇情有多曲折離奇,都不能離開主旨。

緊扣馬匹元素 幻化藝術精品

在愛馬仕的世界中,主旨離不開「馬」。從歷史上而言,馬在十八世紀有着關鍵地位,既是當時重要的運輸工具,也是社會地位的象徵,儘管到了今時今日,馬車早已式微,騎馬成為一種運動,但愛馬仕從沒有忘本,馬匹相關元素一直存在細節內。品牌位於巴黎的博物館鮮有開放,一室放滿百多年來的收藏品,種類雖多,但總離不開「馬」,由當年為騎師設計衣飾而延伸出絲巾的意念,到後期的飾物創作(形狀上與馬鞍和馬術上的鎖扣近似),背後的構想和關聯都能在這裏看到,其中一幅畫作更是與品牌標誌有關,牽動有趣的故事。

話說第三代品牌傳人Émile Hermès於1902年加入品牌,鍾情人文、藝術與工藝歷史的他,對「城市生活」與「旅遊」情有獨鍾,所收藏的Alfred de Dreux畫作﹕《鞍轡已備,以供乘騎》(Duc attelé, groom à l'attente),更是愛馬仕徽章設計的靈感。Dreux當時在Géricault的畫室當學徒,畫作中的雙座四輪馬車通常是女士的座車,馬車夫備妥駕車,在旁悉心等候的畫面。最初,Émile以這幅圖當作藏書標籤,直至1945年,此圖案在融入品牌元素後,註冊成為愛馬仕的標誌。

置地新店「棚架」 結合本地特色

今年品牌選擇離開嘉軒廣場的舊店,來到位於置地太子的新店,愛馬仕香港及澳門董事總經理Elsa Rameau致辭時說﹕「香港是我們立足於大中華地區的第一個家。全新置地太子店位於雪廠街及德輔道交界,環繞活力十足的中環地段。此新店不僅刻劃了愛馬仕嶄新的里程碑,更是慶賀愛馬仕與香港締結深情厚誼的絕佳見證。數十年前,當我們的絲巾與領帶首次進身連卡佛百貨公司的精選商品之際,這個城市繁華活躍的氣息,與本地顧客對美麗事物的熱情盼望,雙雙成為愛馬仕香港無可取代的活力與靈感泉源。」1975年品牌首次在港開店,至今在港已有7間分店。品牌亦多次舉辦多元化的活動與展覽,鼓勵品牌工藝與本地文化的交流,擦出不同火花。

新店的創作及裝飾工程均由Denis Montel領導的巴黎建築師事務所RDAI負責,設計與全球其他愛馬仕店舖同出一轍。壯觀的立體外牆,靈感來自香港傳統特色的竹搭棚架,以當代手法演繹,增加店內採光度,正門及側門兩個入口分別設於雪廠街和德輔道交界,轉角位置設有一個高達兩層的巨型櫥窗,展示兩位法國藝術家Zim & Zou的櫥窗藝術裝置,細緻的紙雕龍,帶有濃濃的東方味。從正門步進店內,經過樓高3層的大堂與迎面的暖色竹製樓梯,即置身於琳瑯滿目的絲巾系列、香水及配飾的專屬空間。另一大門則通往男士世界,左右兩邊是男裝鞋履及皮革系列。沿樓梯拾級而上到閣樓,映入眼簾的是女士世界、鐘表及首飾部,展示各款女裝及配飾系列,並設有名為L'écrin的珠寶貴賓房。

這座橙色的Hermès城堡在日與夜給人的感覺也截然不同,特別是在黑夜,品牌的溫暖橘色在中環街頭散發着自信的光芒,不張狂不喧嘩,低調地演繹出愛馬仕的品味故事。

查詢:Hermès 2919 5000

文:葉伊霖

圖:黃志東、品牌提供

統籌:John Wan

編輯:梁小玲

電郵:lifestyl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The Bu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