飽受惡妻打罵 夫求助反招懷疑

文章日期:2018年02月12日

【明報專訊】過去的研究理論認為,家庭暴力的發生主要原因在父權社會制度——男性在家庭或社會上擁有比女性更多的權力。因此,一旦夫妻發生衝突,男士就傾向以暴力解決。也因此,過去針對家庭暴力受害的法律保障及社會服務,多是以女性受害者經驗與角度出發。然而,真實的社會中,家暴受害者真的只得女性嗎?

社署:家暴受害人 六分一男士

根據社會福利署的統計數字,每六個家暴受害者之中,就有一個是男士,遭受伴侶不同形式(身體、精神、言語、性方面等)的暴力對待;當然,還有許多受害者並未通報或求助,相信男性受害個案應該還會更多。正因為過去法律與制度多以受害女士角度設計,使得這些受害男士在面對家庭暴力時,往往遭受比受害女士更大的挑戰與困境。

阿明與太太結婚八年,育有一個六歲兒子。兒子出世後,夫妻之間的爭拗日趨嚴重。太太不滿阿明沒有肩負一家之主的角色,掙錢不足以滿足家庭需要;但現實是阿明每天清晨起牀,兒子和太太仍在睡夢中,他便要靜悄悄離家上班。他從事金融行業,晚上有時要接見客人而未能回家吃飯,月入穩定四萬元,比很多家庭富裕。他自問為了家庭,已盡心盡力付出,不明白太太為何誕下兒子、成為全職主婦後會變得情緒化?他不明白兒子幼稚園放學後,為何仍要參加那麼多興趣班?兒子幼稚園學費每月約一萬元,興趣班則數千元;再扣除日常的開支,生活捉襟見肘。阿明為了減少與太太爭吵,盡力滿足她的各樣要求,希望讓她開心滿足。

可惜事與願違,太太經常在兒子面前指罵阿明「無用、垃圾、無出息、廢柴」,最令他受傷的說話是「我之前的男朋友好過你幾多,我都唔知點解當初會嫁畀你」。阿明忍受長達五年多的言語及精神暴力,身心靈遭扭曲,自我形象低落,經常自我質疑。不單精神暴力,他也遭受太太的身體暴力。他憶述有次在街上,因不同意太太買一件家具給兒子,她突然情緒激動,當眾掌摑他數巴,並辱罵他長達五分鐘。阿明表示感覺恍如長達五年,其他路人於旁邊「食花生」、拍片,他那時感到無地自容,覺得自己光禿禿、赤裸裸,完全沒有尊嚴可言。他擔心自己的遭遇被放上網,被朋友及同事看到。

當阿明與朋友談及自身遭遇,朋友均表現懷疑,並認為他是否對太太不好,所以太太有如此反應。當他找社工求助,社工表示太太只是精神暴力,不能控告她,有社工更向他說「無證無據,太太倒轉頭話你打佢都得啦」;又指太太拒絕見社工,他們也沒有辦法,並請他離開。

是否你對老婆唔好?

很多男士縱然面對受虐,卻沒有選擇尋求服務,原因是他們感覺社會服務偏重保護女性,少從男性的角度出發。即使他們願意站出來尋找協助,但接受服務的經驗也是負面。他們形容,部分社工並不相信他們的遭遇,態度不太友善,輕視暴力及虐待行為對他們所造成的影響;甚至質疑他們是否施虐者,惡人先告狀。

又有部分社工將受虐問題歸咎於男方,反問「是否你對老婆唔好」,令他們不單遭受暴力行為,還要為受虐行為負上責任,承受雙重傷害。社會大眾及社工不太了解受虐男士的處境及傷害,認為他們有能力保護自己、應付處境,而且大不了可以選擇離家。這些受害男士表示曾聽到社工說:「你的情况,可以考慮離婚或分居,問題便解決;若你留於家中,我們也不能幫助你。」

尋求專門協助受虐男士機構

按照我們的經驗,無論受害男士離婚與否,他們內心都經歷很多掙扎和情緒困擾。大部分受虐男士都是個好爸爸,很想負責任解決當前的問題,亦擔心離家後子女的福祉及安全,以及如何與子女維持關係。正因為他們重視子女、愛惜子女,子女便有可能變成操控及威嚇他們的「籌碼」。伴侶甚至可以帶走子女,阻止子女與爸爸見面,令爸爸承受很大的壓力。結果,最終的受害者就是我們的下一代,離婚或分居對男士而言,並不是一個「輕易」的決定。

面對這困境,為了子女的健康成長及自己身心靈的健康,建議受害男士須及早尋找專業人士介入。坊間有一些社會服務機構,專為受虐男士提供服務,從男士熱線、個案跟進以至小組傾談,以一站式服務為男士們尋求有效的解決方法,讓他們脫離困境,重新出發。我們鼓勵家暴受害的男士,衝破忌諱及誤解,了解尋找服務並非懦弱的行為,而是改變的開始,更是對自己及家庭的負責任表現。

阿明與我們接觸後,他找到一個傾訴的對象,情緒上得到支持。他與我們分享當中的委屈、難過及沮喪的感受,也能接觸其他有類近處境的男士,感到自己並不孤單,有同行者互相支持,嘗試從同行者中,探索回應太太的方法,共同應對這困難處境。長期遭受太太的語言及身體暴力,對他身心造成傷害,透過與我們社工傾談,療癒當中的傷害,整理自己,重新出發。

最後,我們是否也該重新思考與檢討傳統對家庭暴力只保護女性的觀念?因為家庭暴力就是家庭暴力,無關乎性別。

■男士熱線:2295 1386

WhatsApp:6418 3405

網址:www.heprojecthk.com

文:陳季康(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陳沛恩(和諧之家「男」天再現——受虐男士自強計劃主任)

編輯:蔡曉彤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