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代精神:出街做運動 「唔覺意」泄露國家機密?

文章日期:2018年02月12日

【明報專訊】互聯網年代,每個人都成為數據產生者及使用者,時刻不斷留下數碼足迹,匯成全球大約每天數以萬兆計位元的資料,比過去5000年的人類歷史總和還多。龐大的數據,若能好好利用,確能協助解決許多如環境、健康、資源分配等全球問題。可是,一些看起來無關痛癢的資料,若大規模被採集,可能為個人私隱以至安全帶來意想不到的威脅。

近年出現的運動手環,愈來愈普及,功能亦日益強大,有睡眠追蹤、熱量燃燒量和心跳率等功能,監控健康狀態,更可透過內置全球定位或手機,全天候記錄使用者的活動,上傳到雲端資料庫。

數年前,一家美國公司看準運動熱愛者渴望記錄及分享經驗,推出一款受歡迎的手機應用程式,把不同品牌的運動數據集合在單一平台,讓用戶分析自己的成績,跟朋友分享比較,還能在遭遇危難時發出位置資訊以利救援。就在去年11月,這家公司彙集了2700萬使用者於2015至2017年間的定位數據,繪製出全球用戶運動熱圖,以亮光程度反映其用戶之所在地和活動頻率。

起初並沒人為意,視之為網站宣傳。但漸漸有人發現一個現象:在一些戰亂地區,例如阿富汗、敘利亞、伊拉克等,由於少有當地人佩戴運動手環,所以熱點寥寥可數;偏偏有個別地點份外光亮,原來只要有美軍的地方,就有運動蹤迹。資料揭露了美軍在全球各基地之所在、軍人活動、巡邏路線等敏感情報,以至全球各國的秘密部署。一旦爆發戰爭,這些地區必先成為被攻擊的目標。

採集私隱數據用途「估你唔到」

僅僅一幅堆疊的熱圖,能擷取的資料已教世人咋舌。倘若駭客取得更多細節,如某區內人士的活動路徑、以至體能、作息規律等,就可能勾畫出整個軍隊編隊的活動習性。若然這些資料落入激進或恐怖分子手中,勢必成為各國政府的安全夢魘。

科技帶來方便,與隱私之平衡不易拿捏。今天被記錄的資料,將來能開發之用途無從估計。在法律和指引仍有待趕上科技發展之際,我們更應反思是否該在適當時候回歸傳統溝通模式,避免不必要的上網,減少在社交媒體分享不必要的個人資料,多和親友聚會見面,在提高個人安全意識的制衡下,科技發展才會更健康。

文:傅子健(精神科專科醫生)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