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言有理:「不穩定」心絞痛 危及生命

文章日期:2018年03月26日

【明報專訊】五十歲的王先生任職銀行,一向應酬多運動少,近日經常心口痛,甚至影響左肩,一般是行路或上樓梯後出現,每次持續約十至二十分鐘。醫生懷疑王先生有心絞痛(angina pectoris),馬上安排冠狀動脈電腦掃描(CT coronary angiogram),顯示其中一條冠狀動脈受阻塞逾九成。

冠狀動脈負責供應血液至心臟肌肉,冠心病患者的冠狀動脈狹窄,影響供血至心臟。運動量增加,血液循環加速,即時加重心臟工作量,需要更多氧氣;冠心病患者因冠狀動脈阻塞,未能增加供氧,因而令心肌缺氧,導致心口痛症,又稱心絞痛。

心絞痛可分為「穩定」(stable)及「不穩定」(unstable)兩種。不穩定的心絞痛屬較高危情况,心口痛持續,次數亦較頻密,病情一般較嚴重,有可能發展為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構成生命危險。

三低一高 免病情惡化

冠心病患者必須改變生活習慣,避免病情惡化;三餐要三低一高,低糖低鹽低脂高纖,並且要有適量運動。

治療心絞痛,需要先考慮病者年齡及冠狀動脈閉塞程度。醫生處理心絞痛,可先考慮藥物治療,包括抗血小板藥物(anti-platelet drugs)如亞士匹靈、降膽固醇藥物如他汀(statins)、降血壓藥物及其他紓緩性藥物如硝酸甘油(nitroglycerin)。鈣通道阻滯劑(calcium channel blockers)及β受體阻滯劑(beta blockers)可降血壓,同時有效紓緩心口痛病徵。

視乎病情,醫生或會考慮施行介入式治療(interventional therapy),又稱血管重建手術(revascularisation procedure),打通狹窄的冠狀動脈,紓緩心口痛病徵,防止病情惡化。介入式治療有兩種,分別是「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手術」(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及「冠狀動脈搭橋手術」(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surgery, CABG)。前者一般由心臟科醫生主理,由手腕或腹股溝動脈經大動脈(aorta)進入冠狀動脈;導管末端有小氣球裝置,打脹後可把血管撐大,再放入支架,之後仍需長期服用抗血小板藥物。搭橋手術一般由心胸肺外科醫生操刀,從腿取出一段靜脈,然後在已阻塞的冠狀動脈造一條「旁路」,好讓血液順利流往末端的受影響心臟肌肉,維持心肌血液供應。

文:梁憲孫(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