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徹中西:水腫皆因「脾氣」太弱

文章日期:2018年04月02日

【明報專訊】上期從西醫角度談引起水腫的不同原因,今次再從中醫角度看這問題。

中醫認為,身體水腫,主要是因為脾氣和腎氣虛弱。脾氣虛弱,是指身體的消化系統功能失當。我們進食的食物和水分,都要先經消化系統吸收,然後再經腸道的血液和淋巴系統遊走全身。所謂「脾氣」就是消化能力,以及消化之後將水分血液運行全身的能力。假如脾氣虛弱,則水分不能進入正常的管道,亦即是中醫所指的經絡,遊走全身。這些失當的水分不正常積聚,就會形成水腫,而脾氣虛弱的人亦常見一些消化系統的徵狀,例如容易肚瀉、食少即飽等。另外,「脾主肌肉」,脾氣旺盛的人肌肉會發達,相反脾氣虛弱的人,很多時會見肌肉鬆軟,亦即俗稱的「很泡」。

這個情况在臨牀上較為常見,主要是因為很多人飲食不節,又經常吃生冷食物。不少香港人喜歡到酒店食自助餐, 又或者經常去旅行,很多時不自覺暴飲暴食,再加上大量進食生蠔等生冷食物,脾氣損耗甚大。 起初只會有食滯的迹象,久而久之可損傷脾氣,引發水腫。

此外,腎氣之強弱亦與水腫有關。 中醫認為腎氣主宰人的衰老,亦控制着身體的水液排泄。隨着年歲增加,又或者身體保養不善,損傷腎氣,導致水液排泄不當,引致水腫。從西醫看來,心臟衰竭或各種腎病引起的水腫,多發於中老年人身上,而在中醫角度,都跟身體腎氣虛弱有關。

腎氣虛弱,除了會引起水腫,亦會腰膝痠軟及背肌無力。 走起路來身體不穩,或成寒背姿勢。有些病人未老先衰,中醫認為主要是腎氣提早衰退,很多時是由於長期睡眠不足,又或者是房事太過所引起。

亂服薏米損腎氣 補品愈食愈腫

臨牀上見到的水腫大多有脾腎氣虛的徵狀。健脾益腎利水的中藥有白朮、茯苓、人參、杜仲、巴戟等,常用的利水消腫中藥有薏米、豬苓、澤瀉等。經常有病人問,雙腳有少許水腫,可否長期服用生熟薏米來治呢? 一般市民以為薏米是一種溫和的中藥,其實不然,尤其是生薏米。薏米雖然可以利濕消腫,但中醫會用薏米排毒,來治療一些膿瘡,可見它不是溫和的中藥。長期單味服用強行排水,會損傷腎氣,所以想利用薏米或其他中藥消退水腫,最好先請教中醫。

經絡血脈的淤塞或阻滯,亦可以引起水腫。 如上期所講的排水渠有物阻塞一樣,排水渠阻塞了,即使你如何增加水壓,亦即中醫的健脾益腎,水腫還是不能退,甚至可能加重。理由是阻塞了的通道,應該用通塞的方法,亦即中醫所講的「活血化瘀,利濕消腫」。較為典型的情况是一些癌症病人,本身痰濕瘀阻,但不少人聽從坊間意見,服用健脾益腎的補品藥物,結果導致愈食愈腫,而且不少補藥會產生「熱氣」,對病情毫無幫助。此外,並非所有病人都適合用針灸或推拿的方法治療水腫,有見病人雙腳嚴重水腫,針灸後傷口難以癒合,不斷有水珠從傷口滲出,是以不能胡亂使用,必須按情况選擇。

正如上篇所說,水腫是一種病徵而不是一種病,不少人問如何消除水腫,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最好的方法是請教醫生詳細檢視全身各種問題,以整體治療方法,辨識當中的病機,來消除水腫。

文:蘇子謙(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臨牀助理教授、註冊中醫)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健康